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三

海峽殖民地 商人們與東南亞的貿易有季節性,隨著季風往返中國和東南亞。然而,有些地方如巴達維亞得花比較多時間,商人留在那邊的時間就會超過一季了。清朝的國防政策一開始禁止海上貿易,因為東南沿海和台灣都有一些反清復明的勢力。但利之所趨,大家還是偷偷地進行貿易,海上貿易是如此重要,特別是對於那些較富裕的省份,這是不可或缺的生計。

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一

照片 232 華人移民在東南亞擴展華人社群主要透過兩種途徑,一是依服在歐洲殖民勢力下,其它沒有被殖民的地方,則是由當地的王國協助。我先分享前半,也就是由華人和歐洲殖民者互動的部分,這包括馬六甲(Malacca)、馬尼拉(Manila)和巴達維亞(Batavia)。在歐洲殖民者進入東南亞地區前,東南亞的華人有兩種角色,中間人買辦的角色和自主管理的武裝政權。歐洲殖民勢力進入之後,華人是屬於第二階層的,低於歐洲殖民者,但高於當地土著。

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二

rama-1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來到東南亞,殖民了巴達維亞、馬尼拉、馬六甲等地,但仍有一些地方由原本的王國所治理。在這些地方,華人是中間人買辦、城市建立者,也是賦稅的來源,許多地曲如暹邏、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還給華人特許的場地去進行貿易。當地的統治者既有來自中國外匯的收入,有來自當地人民的稅收。日本是個較特殊的地方,不過基本上,相較於歐洲人,日本人比較歡迎華人。

我讀《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

葉亞來葉亞來是開發吉隆坡的重要人物之一,不過若從剝削理論來看,葉亞來就是吉隆坡的郭台銘。另外,有個制度由「甲必丹」作為華人領袖,其由殖民政府任命,通常是馬來王候推舉或華人各方言族群提名,我想這也加強葉亞來剝削馬來人和華人的態勢。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人口轉型及社會變遷模式》

intl_sameness 《東南亞多元與發展》是李美賢老師與楊昊博士翻譯《Southeast Asia -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中譯本,也是在東南亞研究所一年級必修課「現代東南亞研究」的教科書。剛剛讀完了第四章《人口轉型及社會變遷模式》,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筆記:

我讀《Pariah capitalism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pariahcapitalism 這一篇是《Pariah capitalism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開頭就出現一個很陌生的生詞「Pariah」,翻譯是「賤民」,是印度南部一個低階的族群,通常這些人是被放棄的、被流放的。古典的社會學理論無法解釋東南亞的華人移民如何發展,觀察華人移民應該再納入其歷史和組織,以較大的理論模型來理解會比較恰當。所謂的「賤民資本主義」(pariah capitalism )指的是那些因為有流離經驗(sojourning experience)使其經濟表現地更為出色,而東南亞華人移民,正是這樣的例子。

我讀《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

武昌起義 過去我們說「南洋」差不多就是現在指得「東南亞」,不過更準確地說,「南洋」是經由海洋所到達的東南亞地區,所以「東南亞」實際上包含了更多內陸地區如越南、寮國、緬甸。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由來以久,從《Maritime Expansion and Chinese Migration》可以略知一二,不過從更早之前,中國就有透過海路訪問東南亞的記錄了!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

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前一陣子,勞委會打算提高基本薪資的時候,有一股反對的聲音指稱「提高基本薪資,只有外勞受惠,一般本來薪水就比較高的受薪階級,不會有影響。」這個看似正確,其實正是乎略了「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下面為我閱讀「移民帶經濟利益」的筆記心得:

我讀《Maritime Expansion and Chinese Migration》

第三波移民潮 華人移民的歷史由來以久,從明朝、清朝就開始,使中國有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改變。從明朝開始,鄭和下西洋,除了將中國以外的地方納入藩屬後,更重要的還有貿易路線的知識和海外市場的開拓。中國對外的貿易主要因為對白銀的需求。由於以白銀作為市場流通貨幣,這使得中國政府無法控制其流通的數量,同時加深中國對外貿的依賴,這使得貿易發展逐漸脫離政府掌控。

我讀《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ration and Development》一

Michael_Kearney 根據Kearney的《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ra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遷徙大致有三個理論取向,它們分別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理論、依賴(dependency)理論和接合(articulation)理論。下面分享這三個理論取向: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論是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也很難可以一言以蔽之地說為什麼人們會遷徙。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

大陸探親 原本我以為《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會討論的是每個遷徙目的地的差別,這一章寫了一些移民選擇目的地的依據,也披露有一些遷徙目的地對移民的態度和政策,不過更大的收穫是看到一些正規進入他國國境的方法。溯人類歷史長河的源,在沒有國家、沒有國界的時候,人們的往返、遷徙是自由無拘束的;但有了現代國家之後,就產生了國界,透過護照查驗是出入國境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還有很多人類的遷徙是看了《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才認識的。下面和大家分享筆記和心得:

2010台北花博攻略(上

10005 很多熱心網友為了上海世博寫了攻略,讓不住在上海的朋友透過攻略可以很容易地遊覽世博,雖然現在台北花博還沒開始,我也試圖寫個攻略,或許可以讓大家對花博有多一些些興趣。

2010台北花博攻略(下)

夢想館_一廳照片 若你要決定到大佳河濱公園區,你在美術館附近的接駁站搭乘到大佳西或大佳東兩個接駁站;若你決定往新生公園區,你可以穿越迎客坊附近的花之隨道到新生公園區,也可以搭園區內接駁車到新生接駁站。大佳河濱公園區和新生公園區有什麼值得參觀的呢?

《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之地球村

deng1 鄧麗君在日本持印尼護照入境後,被拘留了一個星期而後被判其一年不得進入日本境內,於是鄧麗君到美國和弟弟住在一起。鄧麗君害怕回到台灣也被限制出境,於是鄧麗君也不敢回台灣。後來鄧麗君覺得風頭過了,和國民黨文宣部聯繫上,國民黨就讓鄧麗君到前線勞軍,時逢大陸風行鄧麗君歌曲,中華民國政府更借力使力,讓中共認為「靡靡之音」繼續去「腐化」大陸人對自由的憧憬。

《孔子:決戰春秋》,中國人決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kongzi 最近在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又看完《孔子:決戰春秋》,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這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亂世。亂世下,有些人的故事會被記得,有些人的故事會被遺忘。《孔子:決戰春秋》是歷史的大棋盤,儘管歷史悠久,但仍能被人記起,甚至記錄在教科書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一樣,雖然是近代,但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遺忘,儘管參加戰爭,甚至不知道為何而戰。下面分享的心得:

自助普陀山一日遊行程

IMGP2155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為安徽九華、山西五臺、四川峨嵋、浙江普陀,身為佛教徒,利用這一次到大陸旅遊造訪佛教名山。計劃中,會去九華山和普陀山,但大陸地大物博,後來只去普陀山。普陀山一日遊行程非常容易而且有趣,因為它離上海近,而且有多樣的交通方式,搭巴士、客輪、飛機都可以到。分享普陀山一日遊的行程,有機會到上海,你也可以進行一個佛教名山之旅。

《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之悲自由

deng2 本來就很喜歡鄧麗君,剛剛看了朝日電視拍的《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就更喜歡鄧麗君了。這部影片拍攝了鄧麗君的故事,同時讓人對鄧麗君有更多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純粹喜歡鄧麗君,其實對鄧麗君沒有太多認識,我想大部分的人和我差不多,和大家分享一些相關資訊和影片心得:

文明上網,共建和諧

0
響應「文明上網,共建和諧」活動,說說我個人對近來網路相關事件發表看法,希望能夠營造文明和諧的網路環境,不要讓網路成為謾罵或造謠的天堂。下面先提出兩個事件,再分享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