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語聲調不困難,只要掌握這些規則:比起好幾頁的規則,一個表格就把所有規打包

學習一陣子泰語的同學,一定都清楚泰語有5個聲調:中平調(middle)、低平調(deep)、下降調(falling)、高平調(high)和上升調(rising)。有一些泰語老師會將這5個聲調按照順序編號,同時搭配泰語的調號,製作成表格提供泰語學習者作為閱讀泰語發音的輔助工具。有時候,這些輔助工具太多、太細,結果反而變成是在作「語言學」而不是「語言學習」了。

在以英語為主的泰語學習網路社群中,其實有不少人將泰語的聲調的規則進行整理,也有人以自己的學習經驗呼籲大家不要被亂無章法的泰語聲調嚇到,可以從幾個大原則開始學習。但是,直接從英語進行泰語學習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術語無法理解。如果可以將這些術語的概念釐清的話,我們在學習泰語聲調的規則時就更輕鬆了。

對於華語母語者而言,聲調本來就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幾百、幾千個漢字的聲調我們都可以一一克服了。既然泰語聲母、韻母和調號都是可以數清的,在有限的組合裡發出5個聲調應該也不太困難才是。

為了讓華語母語者更容易掌握泰語聲調的規則,我將Ruedi Seiler的表格重製,並進行以下修改:一、將聲調以華語母語者所熟悉的符號重現。有一些英語社群所使用的聲調記號,利用國際音標(IPA)對泰語的5個聲調進行標注,但是對於華語母語者而言,我們也有視覺幫助我們學習四聲的輔助。然而,以華語母語者的習慣去讀以IPA所標注的泰語聲調時,對認知其實是一個負擔。因此,我將參考張君松老師《大家來學泰語》的拉丁調號作為輔助。中平調、低平調、下降調、高平調和上升調,分別以「-」、「ˇ」、「ˋ」、「~」和「ˊ」作為視覺輔助。二、在不影響泰語學習的條件下,將英語的術語,以華語概念相同或相似的詞語替換。在英語社群中,使用了許多語言學的術語,例如:「live syllable」vs. 「dead syllable」、「unchecked tone」vs. 「checked tone」等。華語並不是沒有類似的詞彙,例如「開音節」和「閉音節」、「清尾音」和「濁尾音」或者「入聲」。比較這些術語,並不會幫助我們學習泰語的聲調,我們只是需要這樣的概念去幫助我們快速判斷這些音節的聲調罷了。為了擁有這樣的概念,我會在表格內使用「入聲」這個術語。「入聲」在這個表格裡指的就是整個音節是短韻母或結尾有/p/、/t/、/k/的;其餘就是「非入聲」。

配合表格和口訣,應該可以快速記下泰語聲調的規則。

中、高、低,哪一個?(先把中、高、低子音的聲調,分別熟悉,就像我們熟悉華語的四聲一樣)


入聲音節急而短。(中、高子音的入聲音節,泰語裡只有兩個調號)



短韻母下降要注意。(低子音的入聲中,長韻母沒有調號,短韻母有像「點」的調號,其餘都是高平調)


基本上,一個表格就可以涵蓋所有規則了。如果你想看看起來「比較高級」的表格,就看英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