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移至...)
首頁
華語文教學
東南亞研究
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傳播與發展
關於我
▼
顯示具有
後殖民東南亞的現代性方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後殖民東南亞的現代性方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我讀《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與城市的歷史》
›
從《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與城市的歷史》題目來看,大概可以猜想這個文章想要給普羅大眾對於歷史的感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果不其然,也就是這樣子的文章。可見,題目對於文章的內容和走向,扮演了很重要、起提示作用的角色。下面分享我的心得:
導讀《Marriage in Islamic Law: Modernist Viewpoints》
›
Marriage in Islamic Law: Modernist Viewpoints on Prezi
我讀《Marriage in Islamic Law: Modernist Viewpoints》
›
在伊斯蘭文化流傳的疆域內,「家庭」在法律的發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穆罕默德制定伊斯蘭法律之前,對於男性結婚或離婚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女性幾乎是沒有任何權利可言,跟古羅馬法很像,父親擁有權力;開始有伊斯蘭教法(Shari'a,又譯沙里亞)之後,給女性有多一點點的權利...
我聽洪敏秀講《移民與攝影: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演講心得
›
如果有人問你上面那個是什麼東西?你會回答什麼?那是一張「照片」?那是一個「杯子」?那是一個「有杯子的照片」?剛剛中午的時候,洪敏秀進行了《 移民與攝影 :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專題演講,我覺得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心得。
導讀《法律東方主義陰影下的近代化:試論台灣繼承法史的性別政治》
›
法律東方主義陰影下的近代化:試論台灣繼承法史的性別政治 on Prezi
我讀《法律東方主義陰影下的近代化:試論台灣繼承法史的性別政治》
›
「承繼」和「繼承」看似相同,實則有一些些不一樣。根據滋賀秀三所述,傳統上,中國法用的是「承繼」,這包含繼「人」的關係(繼嗣)、承擔祭祀(承祀)以及繼承財產(承業),簡單地說就是承繼了人格、祭祀和財產。而當代的「繼承」,在人們語言使用上,大概就只剩下財產的繼承了。傳統上,...
《以現代之名》觀影心得
›
我想台灣的翻譯算是意境很高的,有一部講韓國「『現代』汽車」在捷克境內諾索維斯(Nosovice)投資蓋工廠的影片,片名為「All for the Good of the World and Nosovice」,翻譯為「以現代之名」。似乎在現代化的趨勢下,人們都不得不投降。下面...
我讀《Confucianism with a Liberal Face- The Meaning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Postcolonial Taiwan》
›
儒家認為政治是由上而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是家長和小孩,家長式的威權。如車夫和騾子、花瓶和水,期待賢人統治。而自由主義恰恰相反,公眾和個人的利益是分開的,注重個人而限制政府,合理司法且擁有財產和言論的自由。而台灣就是在這樣一個儒家思想和自由主義所孕蘊而生的怪胎...
我讀《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
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九年間,馬來西亞依族群分有三個政黨,其分別為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華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和馬來西亞印度國...
我讀《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Part 5》
›
《Man, State, and Society》有一系列的書,從東歐、中共、蘇聯到東南亞。剛剛閱讀了《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的第五部份,非常有意思。這個部分有三個小文章:〈Cultura...
我讀《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的〈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 by Tani E. Barlow
›
《東亞殖民現代性的形成》(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的第一章〈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為我們導讀了「殖民現代性」。講了一些屬於中國的、屬於...
導讀《博覽會的政治學》
›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
儘管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是由英國拔得頭籌,但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主要舞臺卻在巴黎。透過一連串的萬國博覽會,使巴黎變成一座博覽會之都。但是展場分散,總是比不上特地蓋展館的水晶宮。值得讓人注意,1867年,法國第一次辦萬國博覽會,法國萬國博覽會空間的配置和邀請各國建造專屬的國家館。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水晶宮的誕生》
›
在英國倫敦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之前,歐洲各國就有產業博覽會,它除了有振興產業的目的外,也扮演了現代國家的政治文化角色。各國開辦博覽會,但卻不原意辦萬國博覽會,因為當時英國工業實力強大,各國都擔心英國工業產品入侵國內。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現代世界體系」從葡萄牙展開,認為因為葡萄牙有面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遠距離貿易的經驗和熱內亞(Genoa)商人的投資三個理由所造就。而這個「被」歐洲人發現的世界,「邁向現代的路程」上,伴隨著大屠殺和搶奪。
有人是《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
《黑皮膚,白面具》是個很有名的作品,有一點點「文化研究」的素養的話,聽書名大概也可以知道它會講什麼、想反省什麼。這個法國作品,被翻譯成許多語言,大陸和台灣也都有翻譯的版本。如果你看了大陸翻譯的《黑皮膚,白面具》,你可能會覺得簡體字妨礙了你的閱讀,但我傾向相信,這就是兩岸翻譯水平的...
功夫熊貓被關在《Iron cage》(鐵籠子)裡不是為取膽汁
›
查爾斯泰勒用「門鎖」和「加速器」作為兩個極端來比喻「潛在的倫理理想」和「欲把系統性文化悲觀導向全球化文化樂觀的力量」。門鎖者,「嚮往工業化之前的社會」和「捍衛原始社會以免於工業社會侵蝕」;加速器之流,「科技能夠解決人類所有問題」而且「對於遲遲無法跟上腳步的人們感到不耐煩」。
我讀《The malaise of modernity》(《現代性的隱懮》)
›
關於現代性(modernity),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認為有三種隱懮。這些隱懮都被反覆地討論、辯論過,但是因為這三種隱懮看起來很像,所以其隱藏在背後的東西沒有被察覺,也因此常常被扭曲,人們誤解之後,就又更覺得困擾。
我讀《A Chant to Soothe Wild Elephants》(中譯:《在森林中遇見佛陀》、《為野象祝禱》)
›
皮亞傑推薦我看一本書《A Chant to Soothe Wild Elephants》(中譯有《在森林中遇見佛陀》和《為野象祝禱》兩個書名),其內容說得是一個到森林當和尚的美國大學生,作者是傑德‧柯芬(Jaed Coffin),他的媽媽是泰人,爸爸是美國人,簡單地說是個混血兒...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