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移至...)
首頁
華語文教學
東南亞研究
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傳播與發展
關於我
▼
顯示具有
聽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聽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活動(錢膺仁、王修璇、蔡瑞敏、朱達勇老師主講)聽講心得筆記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和「科技部的計畫」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前者是為了結果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用生病來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的話,前者是已知生病而採用的藥方,後者則是想知道為什麼生病。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必須清楚、具體地描述教學上的問題。...
認知與社會情緒學習工作坊(林福來、黃世琤、王麗斐、陳學志多位老師主講)心得筆記
›
台灣的(數學)教育有一個現象,認知表現很高,但是對其感興趣的水平卻很低,亞洲除了新加坡沒有如此外,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都有類似的情況。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則有相反的情況,認知表現上低,而感興趣的水平卻很高。「考試領導教學」是台灣過去的教學思維,林福來老師希望透過「興趣領導...
離散與混雜:印尼華人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蔡宗德老師演講)心得
›
印尼是僅次於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全世界第三多華人人口的地方(佔全部人口3%,約700萬人)。印尼的華人因為歷史的因素,過去並沒有好日子過。在荷蘭人殖民印尼的時候,荷蘭人利用華人來管理印尼當地的馬來人,華人逐漸累積財富之後,對荷蘭人和馬來人造成威脅,所以華人不受這兩個族群的歡迎。在...
我聽陳純音老師《我們與語言的距離》演講的心得:語言的世界、語言的溫度和語言的八字
›
詞就像人一樣,有不同的個性,喜歡和不同人在一塊,人有個性,詞有詞性,構成了語言的世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溫度,不同語言的母語者在學新的語言時間,就存在增溫和降溫的需求。語言也可以用來推測使用者的階層、個性,從發音、腔調、感嘆詞、選詞都是線索。心理學家用行為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學...
學數學的女孩(張聖容和金芳蓉)、愛說話的男孩(李四端)、人類思考的順序(ORID)以及人工智慧的未來(李琳山對語音的研究)
›
學數學的女孩們是一部講述張聖容與金芳蓉兩位女數學家的故事。不同領域之間的人彼此是很難了解彼此的領域之間的情況,數學這個領域特別是如此。大多數人認為數學是男人的天下,但是台灣大學某一年的數學系有十一個來自台灣各地女中的榜首,他們求學期間組成讀書會,許多人甚至成為後來美國和台灣的...
我聽釋見悟的《忙盲茫—吾心何處是歸鄉》
›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有云:「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前面六句揭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忙、盲、茫。小時候,大人要我們考高分、考前三名,我們「忙」著追求學習的結果,但是我們忽略...
我聽《創意觀光》
›
社會科學的變革,伴隨著典範(Paradigm)的轉移,舊的不一定會死去,新的卻似乎會更具吸引力。關於典範轉移的東西,如果自己讀書的話,會覺得很無聊,而且不會覺得有什麼重要,不過聽老師上課就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重要,因為老師們通常就是典範轉移的見證者。又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課...
我聽《創造旅遊品牌》
›
又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這週是學長來專題演講,講的是「創造旅遊品牌」(Creative Tourism Brand)。品牌用在市場傳銷上,會傳達某些訊息,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傳播」(communication),重要的不是你說什麼,而是消費者接受到什麼。
我聽《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
›
今天是第一天在法政大學上課,上的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in South East Asia)。一開始上課,老師大概花了十幾分鐘和同學們討論期末旅行的時間。碰巧這週是專題研討,老師邀請了學長助教進行講題為「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
我聽洪敏秀講《移民與攝影: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演講心得
›
如果有人問你上面那個是什麼東西?你會回答什麼?那是一張「照片」?那是一個「杯子」?那是一個「有杯子的照片」?剛剛中午的時候,洪敏秀進行了《 移民與攝影 :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專題演講,我覺得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心得。
我上《正義:好公民》心得
›
亞理斯多德說:「『正義』是人們應得的事物。」而如何在不同的領域上,合理地事物分給人們?笛子分給能夠把笛子演奏地更好的的人。因為他可以發揮笛子最好的功能,同時也成為肯定這個人的榮耀,作為獎賞。
我上《正義:關於平權運動的爭議》心得
›
有時候,你會聽到在台灣的非原住民族群,抱怨原住民在入學的時候,有加分或保障名額。因此可能有獲取入學資格的原住民更好的成績,卻無法進入學校的非原住民感到不公平。美國白人和非洲裔、墨西哥裔美人等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上《正義:何謂公平的立足點?》心得
›
羅斯(Rawls)認為「分配的正義」的立論有以下兩點:一、人們都不願意冒著成為少數,成為被壓迫的那一群。因此,我們都不會願意用我們的基本權利,例如: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去交換經濟權利。二、差異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公平是隨機(orbitary)的,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會在有...
我上《正義:謊言》心得
›
責任(duty)和自主(autonomy)看似背道而馳,康德如何將這兩個概念連結?康德認為,以責任之名去執行的行動才算是自主的,因為這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我遵守我自己給自己定下的規則。那麼,這個我自己給自己定下的規則,和張三、李四給自己定下的規則一樣嗎?康德認為...
我上《正義:小心你的動機》心得
›
康德反對功利主義, 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絕對性的任務,必須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作為一個理性的個體。因為作為個體,都有一定的尊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個人之所以受尊重不是因為我們能夠支配自己,而是我們都是理性的存在。邊沁認為主宰我們的來源是痛苦和快樂,但康德認為理性的個體,人類,是自主...
我上《正義:僱傭槍手》心得
›
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在 《正義:這是我的土地》 裡,關於財產權、關於徵稅的課程裡,我們知道,這必須是在合法、不專制的政府透過程序來徵稅。那麼生命權或徵兵又是怎麼樣的呢?
我上《正義:這是我的土地》心得
›
洛克的天賦人權是耳熟能詳的論述,但這是國中或高中時,讀西方歷史背下來的句子。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去詳實地認識它。我把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正義:這是屬於我的土地》的心得筆記分享如下,這一集是關於洛克的自然權利和同意說:
我上《正義:給生命標價》心得
›
何謂功利主義?算單地說,其道德的最高準則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稱集體幸福感。這個集體就是社會所有成員的集合的共同體(community)。計算利益或幸福感時,則是將「利益減去成本」或「幸福減去痛苦」。於是我們有個「成本效益分析」。
我上《正義:選擇的自由》心得
›
相對於功利主義的正義,有另一種思惟的正義是「自由主義」的正義。密爾可說是自由主義的代表。每一個人都很重要,而加總每一個人的偏好來決定社會的偏好,恐怕不符合自由主義者的理想。自由主義者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強調一個一個人的個體性,而這前提是每個人都具有自主支配的能力。
我上《正義:殺人的道德側面》心得
›
今天開始上哈佛的大學的開放式課程,課程是有關於正義(Justice)的,我以為是哲學系的課,後來發現麥克桑德(Michael Sndel)是政治學的老師,專門教授政治哲學。今天看完第一講,殺人的道德側面(The Moral of Murder),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