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習慣性的行為,對不同的人說不同話,面對清潔隊員或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用字遣詞。總的來講,華語使用者多在說「字」而不是說「話」,其原因肇始於秦始皇。秦始皇統一文字,使中國不至於像歐洲一樣,因為語言和文字的差異而產生許多小小的民族國家。然而,統一文字也消滅其它文字發展的可能性(巴蜀一帶曾出土屬於四川人的方塊字),儘管各地有方言,但漢字的力量仍能鞏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不過也因為有文字的統一,我們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應該說「話」就變成說「字」了。
華語是「詞豐」的語言,當一直出現「然後」或「對」這一類沒有意義的口頭禪時,說話就顯得「詞貧」了!除了詞的使用外,說話是有「節奏感」的,「輕聲」是可以表現出來的。
發音的問題對教學者和學習者而言重點是不一樣的,教學者務必要對發音有「正確的認知」,並能透過「模仿」來表現聲調落差的誇張使學習者容易學習;學習者則要有完整的「規劃」,並得透過「工具」學習單或圖卡等輔助。
國語日報發音練習
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基本規則對照表
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