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時貌〉:了

IMG_1109 
時式(tense)的記號指的是情況發生的時間跟談話時間的相對關係,在英語裡字尾-ed就表示情況發生在談話時間之前;時貌(aspect)則指情況本身如何從其內在結構加以了解。華語的動詞時貌有四種:

一、完成貌(Perfective):「了」和「完成化語詞」
二、未完成(持續)貌(Imperfective(durative)):「在」和「著」。
三、經驗貌(Experiential):「過」。
四、暫時貌(Delimitative):動詞的重覆。

完成貌的「了」和句尾語氣詞的「了」不一樣。動詞時貌的「了」表示完成。完成貌的使用,為事件在時間上、空間上或概念上受到限制,則這個事件就被視為一個整體,使事件受到限制的方式有四種:

一、受到數量限定的事件。
二、本身就是特定事件。
三、語意本身含有「界限」的動詞。
四、連續事件中的第一個事件。

動詞表示的事件受到束件發生範圍的片語,事件所經歷的時間量,或事件發生的次數等限制時,動詞常會跟著「了」。例如:

他睡了三個小時。
你高了一點。
張三在博物館門口等了三十分鐘。

事件中的直接賓語若被理解作「特定名詞片語」的話,也常視為受限。如:名字、代名詞、所有格修飾語、指示詞修飾語、關係子句修飾語、帶有「把」的名詞片語。例如:

我碰到了林惠。
你毀了你自己。
他饒了他的敵人了。
我想出來了那個字。
我看了新出版的資料。
他把車賣了。

有此動詞本身就有明確的界限,例如,「死」和「忘」在華語中都含有終點的意思。就會和「了」一起出現。

他去年死了。
我忘了他的地址。
他睡著了嗎?
火滅了。
蓋子掉了。
這個椅子壞了。
炸彈炸了。

若在連續事件中,第一個事件也會有「了」。例如:

我吃完了你吃。
我看完了報,就睡。
他說得很巧妙,讓人聽了不會生氣。
怎麼碰了杯子也不喝?
我理了髮就去散步。

此外,在適當的文意背景中,副詞片語也有限制事件的功能。例如:

他早上理了髮。
他在加州發了財。

「了」的使用時機為句子所描述的事件是完成貌時,而完成貌代表事件受到「限制」,而受限的條件則包括:事件受到時間或空間限制、明確的事件的直接賓語有所限定、句中動詞本來就有被限定的語意。

「了」,不和狀態動詞並用、不跟進行動作的動詞連用、不跟持續貌的「在」和「著」並存、不跟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的「能性動式」並存,也不和經驗貌的「過」並存。

完成貌的「了」也出現在命令句中,表示連續事件的第一個事件發生後將產生後果,用以「警告」。如:

喝了那杯藥!
關了它!
別簽了名(,否則……)。

「了」,不表示過去式,也不是完成記號,其為完成貌記號,用來代表受限的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