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漢語語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漢語語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我讀袁毓林的《論元角色的層級關係和語義特徵》

論元(argument)的存在,是為了使謂語(predicate)能夠完整地被表達,因此也有人把論元視為一種補語(complement)。這裡所說的謂語,不是把句子分成兩個部份:主語和謂語。這裡的謂語指的是句子裡頭的主要動詞以及隨著主要動詞出現的成分,也就是論元。句法的論元和語義的論元有時候不一定能夠對應產生,例如:

我聽何寶璋的《華語教學語法中的「補語概念」再思考-理論語法、教學語法及華語教學語法的相同與異同》

何寶璋老師為我們回顧了包括王還、齊滬揚和朱德熙等「華語語法」專書的補語概念。之所以稱為「華語語法」就是因為這包含了理論語法、教學語法和華語教學語法。理論語法,簡單地說就是語言學家對於語言所歸納的語言規則;教學語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大陸建政以來,則是為了讓華語母語者(或者說漢族人)理解華語運作的規則所撰寫的語法,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溝通、交流;而華語教學語法的對象則是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非母語者。所以當我們說「華語語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很精準地區分,究竟我們這個華語語法寫出來的目的是什麼?對象是誰?

我聽陳俊光講「四大狀語」

狀語是句中不能當主語的成分。在英文中,有人叫它adverbials,也有人叫它adjunct,兩個詞有一點點兒差異,簡稱AP(不是AP Chinese!),但我們不是研究者,所以不必細究。依照陳俊光上課的介紹,有四大狀語,依序為情景狀語(circumstantial djunct)、情態狀語(modal adjunct)、方式狀語(manner adjunct)以及連接狀語(conjunctive adjunct)。

我聽陳俊光講「漢語的四大句式」

當我們把句子裡頭的成份以賓語、謂語、主語稱呼時,這些成份我們叫作「語類」。根據這些語類,我們可以把華語分成四種句式,幾乎所有的華語句子都離不開這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分別為單賓式、雙賓式、兼語式以及句補式,當然仍有如把字句等特殊句式不在這四種句式裡頭。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的《漢語語法》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漢語語法》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國語之語言型態〉

華語的基本結構有四個參數:一、詞語結構之複雜性;二、詞語的音節數;三、主句子的基本取向為「主題」和「主語」;四、詞序。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詞語結構〉:動詞複合詞(結果式和平行式)、動賓複合詞

華語中的複合詞在學者間,並沒有一致的定義,而且不論在什麼定義下,複合詞和非複合詞之間都沒有很明顯的界線。複合詞之意義和其組成詞素之意義之間會有三種關係:一、無明顯語意關係(有高度成語性);二、有隱喻、比喻、推論關係;三、直接或等於其組成詞素。這提醒我們,複合詞的語意和組成詞素之語音間是一種連續性的關係。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名詞片語

簡單直述句中,「名詞片語」的功能在於指稱某對象;形式上,除了本身名詞的成分外,還有前置的分類詞(classifier)片語、連合(associative)片語和修飾片語,其共組成主體名詞(head noun)。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主題和主語

只有一個動詞的句子,是簡單句(simple sentence);若有一個動詞以上的句子則是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華語簡單直述句有以下要素,主題和主語、名詞片語以及動詞片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動詞片語(及物動詞、雙賓動詞)

包含施加行為者主語和被施加行為者的直接賓語時,連接其間的動詞則為及物動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動詞片語(不及物動詞)

「動詞片語」就是簡單句中以動詞為核心的部分。連帶「動詞片語」出現的還包括時式、時貌、模態、否定等。動詞片語的類型可分為不及物動詞(無賓語)、及物動詞(有一個賓語)、雙賓及物動詞(有一個直接賓語和一個間接賓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遞繫句〉

遞繫句(serial verb construction)指含二個或二個以上並列的動詞片語或子句的句子,而片語和子句之間,並沒有特別記號表示文法關係。依語意可以分為四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複雜狀態句〉

包含「得」的複雜狀態句(complex stative construction),可以推論出兩種意義,一是「情狀」(manner)關係,二是「程度」(extent)關係。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名詞化〉:名詞片語、名詞修飾語(形容詞子句、名詞補語)、「是…的」

華語的名詞化是把「的」加在動詞、動詞片語、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之後。名詞化的結構可以當作「名詞片語」,亦可以當作「名詞的修飾語」。

了: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語法(源自孫朝奮(Chaofen Sun)的《漢語語言學導論》(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英語用「時態」來表示事件在時段內發生的狀態;華語則用「時貌」來表示事件在時段中進行的面貌,其具有某個視角。「了」和時段較無絕對的關係,而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說「了」的使用,在於有事件結束的終點。同時,「了」不同於「完」,「了」是有一個任意性的終點,但「完」則是一個自然的終點。所以帶「了」和帶「完」的句意,會有稍稍不一樣。例如:

我聽陸儉明的《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

IMG_0266 
陸儉明老師,在《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的演講中,提示了以下主題:「語法教學的定位問題」、「初級階段的語法教學」、「當前對漢語語法教學需要研究的問題」和「漢語教師需要語法理論知識」,下面分別簡述其內容: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時貌〉:了

IMG_1109 
時式(tense)的記號指的是情況發生的時間跟談話時間的相對關係,在英語裡字尾-ed就表示情況發生在談話時間之前;時貌(aspect)則指情況本身如何從其內在結構加以了解。華語的動詞時貌有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