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的基本結構有四個參數:一、詞語結構之複雜性;二、詞語的音節數;三、主句子的基本取向為「主題」和「主語」;四、詞序。
華語的詞語結構簡單,幾乎沒有構詞上的複雜性,屬於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每一個詞語普遍只由一個詞素組成,而不能再進一步分析成幾個以上的詞素。
關於名詞:華語沒有格記號,而是透過詞序和介系詞來進行文法功能;也沒有數記號,「書」既可表示單數,也可以表示複數。關於動詞,華語沒有需要和主語或賓語「一致」的動詞;華語無時式,但有某一事件相對於另一事件是否持續之中或完成的時貌,包括:「了」(表完成)、「著」(表持續)、「過」(表經驗過的動作),於此亦可知華語構詞不複雜,為孤立語。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語為主,但現代華語已經有大量的多音節詞語。另外,也有一些理由是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認為華語應該視為「詞語」的語言,而不是以「字」為單位去認識:一、和其它語言相較,把華語的詞作語法功能地理解;二、從教學的觀點,作為「詞語」符合學習者母語的習慣;三、歷史上方言有較高比例的多音節詞,古漢語多同音語,因此近代有必要將同音音節複合以作區別。
華語句子結構除了「主語」和「直接賓語」的文法關係外,「主題明顯性」是華語描述的概念之一。主題涉及的內容,一定出現在句首,指涉說話者假定聽者多少知悉,而且華語的主語位置不一致,也不需要透過格記號來標示。
華語的詞序也不符合古寧伯格(Greenberg)所歸納的語言分類。全世界的語言以SOV為多數,其次為SVO和VSO。如果直接賓語在動詞之後,則動詞和名詞的修飾語都在後面。華語的語序不易決定,因為華語中「主語」的概念不明確,而且華語的詞序多受語意支配,而不是文法;華語SVO和SOV句都有,但以前者為多,然卻又不符合古寧伯格語言類型下的特徵。
在華語中,通常動詞前面表示定指的主題、主語或賓語,也就是其是說話者和聽者所共知。另外副詞在動詞前和動詞後也有語意的差異,動詞前的時間片語傾向於「時間的一點」,動詞後的時間片語則表示「時間持續」;若在動詞前的處所片語,表示「動作的處所」,動詞後的處所片語表示「因動作產生之人或事物的處所」。華語具有SVO語言的特徵,包括有前置詞、助動詞在動詞前;也具有SOV語言的特徵,有後置詞、關係子句和所有格片語在核心名詞之前、時貌記號在動詞後、副詞在動詞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