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

當「前繫」和「後繫」出現在句子時,通常這是至少有二個子句組成的句子。依賴第二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前繫」成分向第二個子句連繫;而依賴第一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後繫」成分向第一個子句連繫。

「前繫」成分有三種:

一、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
二、副詞性前繫成分。(自由移動/非自由移動)
三、完成時貌。

在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包括:「的話」、「的時候」、「以後」、「以前」、「呢」、「麼」。

副詞性前繫成分,分有自由移動和非自由移動兩類。關於自由移動的副詞,它們可以出現在句首、主語或主題之後,大半會有一個後繫成分與之呼應。包括:「不但…而且/也/也」、「如果/假如/假使/要是…就/也」、「即使/就是…也/還」、「要不是…就」、「雖然…倒/可是/還(是)」、「因為/由於…所以/就」。而非自由移動的副詞前繫成分則會具有一樣的後繫成分,例如:「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

完成時貌的前繫就是完成時貌詞尾「了」加上無數量詞的直接受詞。例如:

他穿上了大衣,就出去散步。
他喝了酒,就睡著了。

第一個子句中的「了」和第二個子句,彼此關連,屬於連續關係,若少了一個則句意不完整。

以上三種是屬於可見的前繫成分,若沒有明白標示的前繫,或將疑問詞當不定代名詞用,必須透過第一個子句和第二個子句相關的意圖產生。這樣子的前繫必須由第二個子句來進行推論。例如:

我是美國人,就不會說這麼槽的英文。
我是美國人,所以我需要護照去蘇聯。

誰醉了,(就)罰十塊錢。
你給他什麼,他(就)用什麼。
你說幾點鐘,我們就幾點鐘走。

第一個子句的前繫成分,取決於其和第二個子句的關係。

部分具有前繫成分的句子,會產生條件句,這包括真實性(reality)、假想性的假設(imaginative hypothetical)首假想性的與事實相反(conterfactual),英語會透過助動詞、時態、時貌記號加以區分,而華語則在語境下進行區分。

後繫成分則分有:

一、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
二、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

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包括:「並且/而且」、「可是/但是/不過/然而/還是」、「或是/或者/或者是」、「為的是/省的/所以/因為」。

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除了「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外,常見的後繫副詞就是「就」。另外,還有「才」和「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