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二

rama-1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來到東南亞,殖民了巴達維亞、馬尼拉、馬六甲等地,但仍有一些地方由原本的王國所治理。在這些地方,華人是中間人買辦、城市建立者,也是賦稅的來源,許多地曲如暹邏、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還給華人特許的場地去進行貿易。當地的統治者既有來自中國外匯的收入,有來自當地人民的稅收。日本是個較特殊的地方,不過基本上,相較於歐洲人,日本人比較歡迎華人。
 
中國和暹邏的貿易十三世紀就開始了,到了十八紀紀,甚至有福建人成為負責暹邏外貿的官方部長。暹邏君主的統治體系有點類似歐洲所盛行的殖民政權,這強化了節基(Chakri)政權對當地人的控制。節基政權擴大稅收來源,也解放勞力成為受薪的自由人。暹邏人仍為暹邏人,對於華人也沒有特別的處置。華人可以同時保有中華文化又展現泰國習俗。雙文化和雙語的特質一直是這些華人和中泰混血的資產之一。族群分別的概念都是來自歐洲人的。
 
越南是另一個華人常常前往的地方,可能因為經濟或政治因素。許多富裕的華人移民不願同化的通常會回中國討新娘。在日本的長崎也有華人商人的活動,德川幕府對這些華人商人高度控制,華人學習存活不易。日本人對外國的影響抱持的懷疑的態度,同時德川幕府不需要由外國中間人買辦來作為稅收的來源。
 
不同於上述地方,有當地政權和華人商人的互動。婆羅洲有一群來自廣東的華人(多為客家人)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婆羅洲的原住民是達雅族(Dayak),和客家人有戰爭也有通婚的複雜關係。擁有亭主、爐主等領導人和公司、秘密社會等組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