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陸海空交通運輸與發展》三

PIC_0108 公共運輸是龐雜的事業,東南亞各國政府都主導了交通運輸的規劃。「傳統」的交通運輸如公車和火車是政府所認同的,而世界銀行則認為「非傳統」的交通運輸,即那些非正規或非公司性的低技術部門,或個人操控的三輸車及小巴士模式也得支持,因為儘管政府補貼虧損的公車路線,但低收入的民眾備無力負擔所需票價,往貧窮地區的路線仍靠這些「非傳統」的交通運輸連結。
 
東南亞的港口形態和營運在殖民時期就定型了,但其無助於現在的出口經濟。比較發展有成的包括泰國私人經營的南查邦港(Leam chabang)、新加坡港。南查邦港也作為天然資源輸出的港口,另外馬來西亞、印尼也有作為資源型出口的港口。菲律賓有許多島嶼,所以港口也很多,境內旅客使用頻繁,然而菲律賓卻是航海意外和死亡事故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東南亞,許多國家的鐵路和公路仍在低度或零開發,但有了國內空中運輸,使偏遠地區能被整合到國家經濟之中。許多市中心到偏遠地區的路線,甚至由政府補貼使航線持續連結城鄉。此外,國際航空也快速發展,東南亞人民出國和因為觀光到東南亞的國外旅客都影響著這些空中運輸的改革,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都擁有很具競爭力的國際機場。菲律賓儘管地理位置稍差,但藉其擁有英語能力的勞工,仍吸引了物流公司在菲律賓設據點。
 
東南亞的航空業發展,在政府逐漸退出之後,國營航空轉型為民營航空,也使航空業有相當多元的發展。新加坡航空在國家支持下,透過樟宜機場歡迎各國航空公司降落,開啟許多航線,每次飛機起降費用只要約莫五萬台幣(仁川機場也正在仿效樟宜機場,每次飛機起降費用約莫一萬五千台幣)。由於機場吞吐量變大,新加坡航空也因此多出許多旅客搭乘的機會。後來,新加坡航空和馬來西亞航空都國營變民營了。我希望航空業的發展的趨勢往廉價航空發展,正如亞洲航空(Air Asia)說的:「讓每個人都搭得起飛機。」(Everyone can f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