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Chinese Communities in Postcolonial Southeast Asia》三

Thailand Wat Temple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與印尼的發展則不太一樣,從鴉片戰爭之後,大量來自中國移民湧入菲律賓,這些都是受西班牙人農業勞動力需求而招募來的。而這些較晚到的新移民,很快地就取代了那些曾經屬於華人混血麥士蒂索人(Mestizos)的經貿角色。
 
到了一九三○年代初期這些新客(Totok)幾乎握有了75巴仙的零售業和稻米貿易,這也無怪乎後來引起了「零售貿易國有化」的立法,所有「外來者」都不能從事零售業,而且陸續幾年都被歸究為造成經濟蕭條的主角。不過華人還是能找到出路,這些商人轉向海外投資、批發或手工業。華人在菲律賓出生或歸化都比較容易取得公民身份,這有賴於馬可仕(Marcos)的同化政策,儘管菲律賓的華人人口比例佔菲律賓人口不多,大概和印尼差不多。
 
華人在泰國也遭受到官方反華的壓力,不過這是在不同脈絡下的,畢竟泰國沒有遭受過西方殖民政權,它的統治精英和階層公民都未受到殖民的壓迫或羞辱。拉瑪六世(Rama VI)和一些政治精英在十九世紀晚期就到海外求學,他們學習了歐洲的「國族主義」和「種族意識型態」。這些政治精英,特別是軍人,看到華人和中國發生的革命有關聯,也擔心華人會成為威脅泰國政權的潛在力量。
 
然而,上階層政治精英或國家的「反華」並未影響人民對華人的好客。事實上,在泰國的華人也不曾取得優於泰國土著的地位,相反的,泰國人長久以來是統治階層,華人精英偶有為了政權服務,這只是泰國土著給華人的犒賞。「種族」或「文化」始終不是能不能被泰國政權接受的標準,「效忠暹邏政體」和「皇室」才是關鍵。華人的勢力有三度讓泰國土感到受威脅,一次是1911年,反清的革命;一次是中國共產黨崛起;還有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和經濟大恐慌之間,大批的華人移民迅速湧入泰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