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華語老師的語音結構入門:華語語音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圖-fix參考右圖各部位組成各語言聲母的可能性。至於華語語音則可以依「發音部位」(發音時,發生阻礙的地方)和「發音方法」來區分(發音時,阻礙程度如何?聲音如何出來?)我認為只要清楚各個部位的名字,和其對應的專有名詞,遇到問題就唸唸看,就可以判別是啥發音部位或方法了。

發音部位包括:雙脣音、脣齒音、舌尖前(又稱舌齒音、平舌音、齒頭音)、舌尖音(又稱尖齦音、舌尖中音、舌頭音)、舌尖後音(又稱捲舌音、翹舌音、正齒音)、舌面前音(又稱舌面音、顎音)、舌後面音(舌根音、牙音)。發音方式則有:塞音(又稱塞爆音、爆發音、破裂音,兩個發音器官緊密靠攏)、擦音(又稱摩擦音,兩個發音器官接近)、塞擦音(兩個發音器官,先緊靠,再除阻)、鼻音和邊音。另外,清音和濁音的差別在於,濁音會使聲帶顫動,清音不會;送氣和不送氣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氣流流出。

關於韻母,可以參考趙彥老師的韻環餅。我認為這個韻環餅把我常常搞不清楚的韻母分得很清楚,尤其也可以對應漢語拼音的韻母。很快就對應過來,韻母也很容易糾正往正確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