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起華語名字

1330997591420
第一屆台泰拓展視野計劃中的華語老師,在華語教學領域中都有所專精,我從這些老師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他們分別是於私立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的戴智璞、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的詹雅涵以及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攻讀學士學位的徐培恩。除了以上同儕團體之外,我還有一群專家學者能夠諮詢,他們分別是擁有豐富華語教學經驗,並且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陳品老師;泰國中華國際學校中文部的謝忠安老師;以及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同學,兩位泰籍同學是李素玉和陳水英,一位本國籍同學是紀宗諺。

在第一次與教育部國際交流處駐泰代表歐季曦秘書及第一屆台泰拓展視野計劃中其它華語老師正式開會後,我得到許多寶貴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給學生起華語名字,這也是陳品老師在觀察我上課後,認為可以透過起華語名字來強化課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並不是缺乏起華語名字這樣子的想法,因為台灣小孩學習英語也都會有個英語名字。我在意的是學生們是否會有「泰國人」的意識?想要意譯或音譯原先的泰文名字?或甚至不想要華語名字,只堅持以泰語名字作自己?但是,從課堂管理的角度來看,我總共有十二個班,超過四百個學生,泰語並非我的母語,我無法記得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不過,當每個學生都有了華語名字之後,教師進行課堂的管理就更為容易了。

在顧及「泰國人」意識和華語教學的課堂管理,給學生起華語名字時,我有以下順序:首先,取得班級名單,然後詢問學生座號,接著問學生的泰語姓名怎麼唸;接著,先問學生是否有華語名字,若有則延用,其中,有華語名字的多是有華語學習經驗的學生;如果沒有華語姓名的,則從我的華語姓名海中找尋適合的姓名;最後,除了在班級名單中記下學生的華語姓名之外,也要在學生的筆記本上寫下華語姓名和漢語拼音。因為,許多華語老師是隨意地給學生們起華語姓名,自己沒有記下學生的姓名,學生也沒有記下自己的華語姓名,有起跟沒起一樣,只是浪費課時又沒有效果。

起名字的原則如下:有些學生會再說一次自己的名字,問我華語怎麼講,這時我就會將其泰語姓名音譯為華語;有些學生透過我個人對他或她的第一印象,找到符合身邊朋友形象的名字,就作為學生的華語名字,也幫助我記憶;而更大多數學生的姓名是隨機地來自維基百科的歷史名人和國立台灣大學的錄取榜單。套用句型「你的名字叫什麼?」「我的名字叫○○。」每個人就能現學現賣地使用自己的華語名字了!

你可能會反駁道:「取華語名字是在破壞學生們正在形成的『泰國人』意識。」我會告訴你:「沒錯,我就是要破壞這樣的畫地自限的意識。」正如我們可以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世界公民或地球村的一份子。這些泰國學生沒有理由「只」能是一個「泰國人」。此外,如果學習者能夠有自信地認為自己就是標的語的使用者,例如:泰國學生認為自己就是華語的使用者,則學習華語的成就就會更高。所以除了課堂管理的必要之外,起華語名字也是幫助學生學習華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史密斯的《Joining the Literacy Club》和克拉申的《What Does it Take to Acquire Language?》所說的「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我們所說話的樣子就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