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喜歡到台灣玩,英國人喜歡到新加坡或香港,可能是以一個過去殖民者的心態來看看現在發展的如何,或者是從當中去找到一些懷舊的感覺。馬來西亞的檳城對英國人而言,大概也有這樣的吸引力,但對美國人而言似乎就不是這樣子了。華人反倒對於海外有什麼和自己文化相近的東西反倒不感興趣,有人就在部落格直言:「到檳城要去看那些英國殖民的古蹟,那些寺廟啥的,台灣就有一堆了,不看也可以。」從我的知識中給檳城定位,我預期它大概會是像新加坡那樣子的城市,有著英國殖民的陰影和華人居落。但我認為,到後期國家的力量介入後以及地理位置,都使得新加坡和檳城就有很不一樣的發展。
檳城人們聚集的地方是光大(Komtar),其地位大概就如台北之於台北火車站,往北邊一點點就是古蹟的區域,華人的古蹟、英人殖民的古蹟,住宿也都在這一帶,只要沿著茱麗亞(Lebuh Chulia)就可以找到符合你心目中期得的房型和價格。我在這裡住了兩家旅館,一個是猴子旅社(Monkey Inn),另一個是七五旅社(75 Travelers Lodge Guesthouse),前者一晚只要22零吉,雙人房有風扇;後者一晚只要12零吉,宿舍床,風扇。同樣在這附近,有摩托車和腳踏車的出租,有個三輪車夫問我腳踏車一日租金多少錢後,他說:「過去只要10零吉,現在遊客多了,一天就要15零吉了!」
騎著腳踏車在古蹟這一區逛,相當愜意且輕鬆,唯天公不作美,我在檳城這段期間,一直在下雨。
不過,若要騎腳踏車到古蹟區以外的地方,那可就要有點膽量了!檳城並不是很容易理解棋盤狀道路,連我這自認方向感很好的人都在同一個地方繞來繞去,繞不出去。而且許多地方是單行道,你根本無法看著地圖就直接到達你要去的地方。再來,就是汽車駕駛們的習慣,可能路也不大,騎著腳踏車的我常常覺得車子一直逼靠而來。不過,如果沒有腳踏車,還真是不知道要如何從一個點到另一點。關於檳城的公車路線,這趟沒有研究,這意味著檳城還有很大一部份等著我去探索。
整體而言,我喜歡檳城勝於新加坡。包括物價、語言的使用、古蹟、地理位置。新加坡待了幾天似乎已經就差不多了,不過檳城仍意猶未盡,可能也是因為下雨才會如此的心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