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漸漸火紅的地方:清刊(เชียงคาน, Chiang Khan)

100_1535 
清刊(Ching Khan)在旅遊書上並不是重點推薦的景點,不過接連好幾次來自泰國人的邀請,都指引著我往這個地方去。前一次,是五月哥,一個泰國民校的校長,讓我知道清刊這個地方;這一次,是法政大學的課程戶外教學,因為老師有研究計劃,所以我們同樣是到清刊去。清刊並不是一個有豐富觀光資源的地方,不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鄰湄公河畔,跨過河就是寮國,所以應該是泰國政府近年致力推廣的旅遊景點。

清刊開始火紅起來,不過就是這四年間的事情。那邊有許多木造的房子,許多被重新利用拿來當民宿或餐廳;也有許多木造房子待價而沽,等待出售;還有許多木造房子已經荒廢,但,閒置的空地也有更多再大興土木。那是一條像九份或深坑的老街,它距離曼谷五百公里,約九個小時車程,它不像在湄南河畔的浪漫,也不像桂河有著戰地風光,它比較像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大河,水流快,河道寬,還有反對建水壩的布條,它是壯闊的。

清刊的人們信仰佛教,五點半開始,就可以在老街供養和尚、沙彌,當地人這麼做,外地人也這麼做。這是當地人一直這麼做的事,外地人就入境隨俗地跟著做,當地的傳統得以延續,做為觀光客的文化體驗也得以實現。清刊寺廟風格不同於其它泰國寺廟,它並不那麼富麗堂皇,有點謙虛地好像隨時會崩壞的樣子,色彩也不那麼鮮豔。根據旅遊書的描述,這是寮國風格的寺廟,連寺廟的吉祥獸都和泰國其它地方看到的不一樣。

作為一個開始火紅的觀光地,自然也有其可吸引人的食物,鐵板蛋和雞蛋烤飯是兩個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食物。

除了食物之外,當地人也自己動手製作屬於清刊的紀念品。在台灣,常常被詬病的就是日月潭和墾丁老是販售著同樣的紀念品,而這紀念品還可能是來自芭達雅的。在清刊大概不會有來自芭達雅的紀念品,即便是隨處可見的胸針、木頭風鈴,絕對會有當地人的手工字樣,絕對讓你看出來這就是來自清刊的紀念品。當然,真正屬於清刊的應該就是那些花樣多變的「馬白布」,可以禦寒,可以洗澡,還可以當沙龍穿,它絕對可以稱職地作為清刊的「一鄉一特產」。

課程老師透過讓同學們去訪問當地人,從而為其探索出旅遊價值以回饋當地,感覺是個聰明的作法,不知道這是否就是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一直在做的事?但這或許不需要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也可以做到,如果社區居民們能夠自主凝聚共識,不需要外來的人,也可以建立旅遊價值。當然,前提是社區的居民認為應當發展觀光。
 

100_1547


100_16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