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華語教學和其它外語學習的經驗

從小到大,至今二十七歲,我想我可以很不客氣地說,我有豐富的語言教與學的經驗。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華語教學和其它外語學習的經驗。

我分別在台北和曼谷當過一個學期的私人家庭教師,都是教授國中二年級的數學。在國立暨南大學求學期間,也擔任過越南籍學生的華語小老師。最主要的華語教學經驗還是在民國一百年七月到一百○一年二月期間,擔任詩力諾寺學校的華語老師,一個星期十八小時,歷時八個月的華語教師生涯。參考現有的華語參考書,如《五百字說華語》和《實用視聽華語》,也開始編輯學習單,並向同儕團體討論、交流教學經驗。目前,於南投縣立魚池國中擔任童軍教師。

教學的經驗除了自己擔任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外,擔任學生學習語言,看著別人如何進行教學,也會成為日後自己教學的樣子,所以我也和大家分享我的外語學習經驗。我的母語是華語,對我而言,英語、泰語和日語都是我的第二語言。

和大多數台灣人一樣,我從國中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為止,至少有七年學習英語的光陰。同時,英語作為一個考科,死背活背,也要將它背下來。所以,就算無法一級棒,也有三級棒。在大學期間,修習過以內容為導向的英語課程:《職業衛生》和《語言學習與科技》。英語的學習的成效很難透過學習的方法來評估其影響,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英語的訊息,新聞、廣播、報紙、電影…等,你無法區別你的英語能力是來自課堂的學習或環境的浸淫。

學習泰語的過程就相對容易區辨。在正式課堂中,我從泰國語一上、泰國語一下、泰國語二上到泰國語二下,兩年期間,足足上了四學期,每週三小時的泰語課程。此外,我也聽教育廣播電台李錫強老師的泰語教學節目。同時,大量地觀看泰國連續劇。八個月在泰國華語教學,以及五個月在法政大學交換學生期間,正是我大展拳腳的時機,我的標準泰國語能力足以分辨泰國人的南腔北調。於暨南大學求學期間,我以交換學生身份到泰國法政大學學習,修習了《世界文化遺產》、《古代東南亞與黃金大地》以及《東南亞的旅遊管理》科目,對我也言,也算是以內容為導向的泰語學習。關於泰語的學習,如果有所成就的話,我想這可以歸功於兩個原因:一、我有海量的真實語料地輸入;二、華語和泰語有許多語法的相通性,包括語音、句法、詞彙等方面。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有趣的歷程,我在泰國交換學生的期間,我也到美國大學校友會(American University Alumni)的語言中心學習日語。這是沉浸式的語言教學,日籍老師只用日語、肢體語言和圖畫來傳達訊息,他們稱這樣子的學習是「自動語言成長」(ALG,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在沒有壓力、沒有考試、沒有作業的情況下,有大量且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這樣子的課程,我參與了100個小時。回到台灣之後,我繼續到魚池的社區大學上日語課,這個就是屬於比較傳統的語言學習,在有系統、有結構地引導引,逐步實現翻譯短語的成果。我將自己目前學習日語的階段定位在初學,仍無法開口,仍在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階段。

去過緬甸之後,對於緬甸的語言我也抱著濃厚的興趣,若在師資、教材許可下,我想我也會全心全力投入緬甸語言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