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是一個對一般人及學者都感而有趣的議題。隨著全球化移民潮的發展,加速了對於外國人和外國語的恐懼,人們害怕語言受外移民者的母語影響。但事實是,移民者的母語受到第二語言影響較大。
過去,「跨語言影響」和「遷移」(transfer)為了理論中立性,是交互被使用的,但到了一九八○年代開始,研究者認為「遷移」較適合說明行為學派的技能遷移,「干擾」(interference)也有如「遷移」的情況,而且常常指的是負面的遷移。可勒曼(Kellerman)和沙悟史密斯(Sharwood Smith)後來提出「跨語言影響」,就是用來更合適地且全面地說明一個人的語言知識會影響那個人對於另一個語言的知識和使用。
關於「遷移」研究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第一階段,將遷移視為影響語言習得、語言使用,以及其它語言學、心理學、認知和文化特徵的變數。第二、三階段則開始區分遷移,試著量化遷移。第四階段,則能夠透過神經科學的技術,能夠更經確地指出語言和大腦互動的發現。
較晚發展的「跨語言影響」試圖去概括「遷移」,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母語和標的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會造成誤用的產生,對於標的語而言,可能會有過量或過少的產出。
二、「跨語言影響」不只是用來評估或確立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它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道路。
三、和強烈的「對比分析」(cons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相比,兩個語言之間的相異性不會成為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難點。有時候,反而更容易去習得。
四、隨著標的語能力和熟練度提昇,「跨語言影響」不會因而減少。
五、語言的遷移,可能發生在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直向遷移(forward transfer)),第二語言到第三語言(後續遷移(lateral transfer)),第二語言到第一語言(反向遷移(reverse transfer))。
六、遷移的發生可能伴隨著其它因素,如:語言使用者的年齡、對於可知語言間距離的認知、對於特定語言結構理解的程度、關於跨語言影響發展時序和普世學習原則的程度。
七、不只是語言形式上的遷移,還包括和形式上和語義和語用有關的。
八、個人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會造成不同的跨語言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