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文化取向來看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會像是一個工具,我們拿這個工具來處理和自己的溝通以及和他人溝通的,和自己的溝通就像反思、思考,和他人的溝通就是社交活動。「語言」就是使用者用來媒介(mediate)、控制(control)和調節(regulate)其心理和社交活動的工具。
除了「語言」之外,「符號」、「象徵」等抽象的事物,都是媒介人類心理過程的工具。如果用鏟子去比喻的話,鏟子本身這個物體的結構並不構成我們是否會去使用它的條件,而是鏟子它所提供的可能性,讓我們使用鏟子去挖掘。語言就像鏟子一樣,其本身所承載的意義並不構成我們是否去使用它,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例如:小孩子依大人的目標或文化而完成語言任務),自然會去使用的工具。
社會文化取向將語言(或符號)作為媒介分成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和概念調節(concept-based regulation)兩類。
「自我調節」式的語言媒介,強調的不是個人語言的正確與否,而是學習者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去長篇大論(當然,學習者要有東西可以講,有東西想講)。它同時說明,人類的行為取決於自己的動機、目的和外在物質條件,所以每個人說話時,都是基於特定目的所說的。好比受試者知道研究者想要聽到正確的語音,所以受試者就會有目的地表現其正確的語音,這就是自我調節式的語言媒介;但,一但讓受試者談論自己的有興趣的話題時,其結果就不會如前面那麼正確。
「概念調節」式的語言媒介則可以透過這樣的流程,使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中的概念。其流程如下:先和第一語言對比→將概念給具象化→實際溝通的活動→說出來→內化。將概念給具象化可以透過圖畫將標的語中,所欲讓學生習得的概念給畫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