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份人認為語言在人類演化的進程中,是個副作用(side effect),其原因如下:一、人類從其它物種分化而來的時間不算長,不足以產生如語言這樣複雜的系統;二、語法作為中介,並不存在;三、擁有複雜的語法並沒有任何生存的優勢,演化的進程中,這沒有必要留下來。達爾文的天擇說固然是牢不可破,但現在也開始有人認為演化的時間已經足夠到能夠在語法系統的基礎之上進行溝通,而溝通存在認知表徵(cogniive representations),顯然是很大的演化優勢。
回顧人類演化的進程,屬於產出語言的布洛卡(Broca)區,一直隨著時間變大,這使人類對於語言的控制能力更好。同時,喉嚨的結構也使我們不只能夠咀嚼食物,還能夠進行發聲。
我們無法得知語言是否存在中介的形式,但白克頓(Bickerton, 1990, 2003)提出一個叫作「語言原型」(protolanguage)的概念,它就介於原始人的溝通和人類的語言之間,它沒有語法。
從基因遺傳的研究中,也發現一組命名為FOXP2的基因突變,在人類演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使人類在感官、動作資訊和熟悉複雜的運動之間,彼此能夠協調(Fisher & Marcus, 2006)。如果這一段基因發生問題,對於語言的習得通常都會發生困難。
與此相關的還有,語法的產生是否是由於手勢的運用呢?「鏡射神經」(mirror neurons)通常在動物展演特定的動作或看到其它動物展演相同的動作時,就會被激活。這個神經可以讓人開始模仿,進行使早期的手勢符號得以發展(Arbib, 2005)。語言的演化,把口腔發音整合到手勢系統裡,這也使得語言在大腦裡頭變得專屬化,而手勢系統則顯得側化,人類於是都變得以右手利為主要的表現。鳥和蛙也是左半腦支配用以產生聲音;狗、貓或老鼠,儘管側向以某一邊為有利的方向,但並沒有全面性、系統性地偏右或偏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