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Andrew N. Meltzoff《The Imitative Mind》的〈The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mitation〉二

新生的嬰兒可以看到其它人的臉,但無法看到自己的臉。所以還在子宮裡頭的胚胎是不會有鏡像神經元的。於是安卓認為,嬰兒能夠開始進行面部表情的模仿就是「動作的觀察」和「動作的執行」之間的連結。

如何讓嬰兒模仿?有一些面部的動作可以用來測試嬰兒的模仿是否發生。例如:伸舌頭(tongue protrusion)、張開嘴(mouth opening)或嘟嘴(lip protrusion)。對於新生兒剛來說,其沒有足夠的肌力去進行很多動作,能夠發生的動作只有兩種,它可能是反射動作,也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動作(spontanious)。大人抖腳就是屬於後者,不是故意要去做。新生兒很少有自主性的動作。然而,嬰兒對於臉部的肌肉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們可以用此來檢驗模仿是否發生。序列開展手指也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動作。研究發現新生兒(出生後42分鐘到72小時之內)就可以模仿臉部表情了。進一步去解釋,模仿被認為是有意圖、有目標導向的對應過程。

模仿的目標是什麼?是在尋找和我一樣的人嗎?在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上身,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實驗。媽媽對小孩固定表現一個臉部的動作,而後換成另一個陌生人來表現不一樣的動作。當嬰兒感覺到困擾、疑惑時,嬰兒就會開始用媽媽之前的臉部動作去對陌生人傳遞訊號。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這是嬰兒對於陌生人身份確認、認同的測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