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望子成龍,卻不能以身作則。村子裡常常有電影的播放,每次播放全村的人都會圍過來觀影,王首先一家人也不例外。然而,望子成龍的王爸爸、王媽媽不讓王首先去看電影,但自己卻跑去看電影。相信王爸爸、王媽媽都希望王首先能夠好好讀書,而後能夠有個好職業,可以不用窩在鄉下耕田。但是王首先喜歡看電影,被父母留在家無疑是剝奪了王首先看電影的樂趣了。我認為讀書很重要,但是快樂的童年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親自己都跑去看電影,還敢要求小孩子留在家裡讀書。父母親常常不希望小孩子常常看電視,但父母親在家裡的時間卻常常坐在電視前面,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小孩子是喜歡學習的動物,父母的表現常常會影響小孩的行為。
二、學習和教育一樣,都是有目的的。王首先曾經留級,一直在校長、老師的眼中是個問題學生,連背個課文都背不好。但從王首先開始演戲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王首先可以背下所有劇本的台詞,背下課本的課文,連校長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這和「學習」是有目的有關。遙想以前讀
三、沒到過城鎮的人不了解為什麼城鎮的人想要鄉下,也因此老想往城鎮跑。王首先在演戲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到了城鎮的人不留在城鎮,還想要留在鄉下?」從導演和王首先在 re戲的時候,這個矛盾就一直存在王首先心中,直到拍戲仍然未解。王首先甚至問了身邊的朋友,試圖去找到答案,大家的回答都是寧願待在城裡而不願待在鄉下。導演對王首先只說,這是劇本的安排,星星(王首先被交待的角色)因為看不慣城裡的人、事、物,所以想要回到鄉下。這當然無法解決王首先的疑惑,也因此王首先被換角。台灣的交通資訊發達,對於鄉下人對城市人容易了解,對其的憧憬就不會如此明顯。家父年輕時也誤入都市叢林,家父常常說在都市沒有錢就糟了,在鄉下地方,隨便找一個人的家都可以進去吃飯,餓不死。這透露出在鄉村地方,人們彼此熟識、守望相助。家父寧可住在鄉下,而不願意到城市。如果王首先能夠遇到家父的話,或許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到過都市的人總是想回鄉下。
以上簡短心得報告。線上觀看:http://v.sohu.com/20061104/n246197859.shtml (只能用ie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