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by朱文宇)學習心得

結構式反覆、枯燥的操練是作為語言老師最基本、最初階的教學方法,沒什麼技巧,每個老師都能做到。然而,這樣的操練沒有情境,學生不會動動腦,不會自己完成有組織的段落。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可以讓語言的學習,真正落實溝通。下面分享朱文宇老師在「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的筆記和心得:

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作有的沒的教學設計,光是一個叉子就可以成就一個主題,反覆地操練句式,又能讓學生用華語來溝通。「手」可以教「把」字句;「腦袋」、「眼睛」可以教「比」和「比較」;「鑰匙」可以藏起來來教「方位」;「照片」和「壹週刊」可以用來「介紹朋友」。身邊一些有的沒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玩,因為這都是日常生活可以發想出有趣的任務。

好比將「小說」改編成「電影」,華語老師要把「課文」改編成「任務」,然而這任務仍具有課文的影子,不然我們就會說這電影和小說差很多。看到課文,找到主要學習重點,想一下「怎麼玩」,然後讓目標語層層展現,當學習重點很多的時候,就玩很多次,但每玩一次都要有層層展現的目標語。有「趣味性」,上課就會很好玩。學習語言以「溝通」為主,「文化介紹」為輔。

目標語層層展現時,層次應當一直提升,當學生從詞彙→句子→段落之後,能說出段落,就不要再讓學生講句子。引導學生完成句子的問題,避免標題式的問句,利用各種機會,偷渡課本句式。老師設計的學習框架內,提供語料讓學生自已動筋,不要因為學生的提問而沖散原先設計的教學重點、目標。最後,一定要討論課文,回到課文內容。

角色型任務活動很容易被誤解為所謂的「角色扮演」於是淪於「朗讀」,把全班同學分為兩邊,交互唸對話;或兩兩一組,唸課本句子;或請同學背下對話上台表演,以上這些都是「朗讀」。角色型任務也會有層次:

一、規劃角色:由老師從課文內尋找所需角色。可以是動物、太陽、廟。
二、討論角色:讓學生透過討論,建構角色,每個角色要有相同的份量,讓學生為角色內涵具體化。
三、介紹角色:使對話的句子可以組織成段落,進行報告的小演講。
四、扮演角色:在前面的操練之後的娛興節目。

以上為今日上朱文宇老師的「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筆記和心得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