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還有個詞「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c),指得是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種概念,是古代中國的一種世界觀。移居東南亞的華人都認為自己只是暫時居住在東南亞,之所以有經濟上的成功是因為其遵循中國傳統美德,是節約、理性的行為,同時因為是流離、外放的人,所以也有強烈社會階層意識。
Blalock有一個「中間人少數」(middleman minority)的理論,這是專門用來形容移民者的,這些人節儉而且和移居地的人們互動有限。由於其是外來者,所以移居地的其它族裔團體常常指責他們。由於,這樣流離的企業通常是短命的,所以掙錢並累積資金和價值觀是中間人普遍的想法,而民族的團結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東南亞的華人經濟必須在一個較大的組織性的脈絡下來看,它可能是企業內也可能是企業間的連結,而且這連結的發展和歷史、族群發展有關。
華人很早就開始在南洋貿易,直到十七世紀,英國人和德國人也到這東南亞。華人在南洋的貿易角色隨著英、德人的進入而改變,從原本擴散的、個體戶,轉換成可長久經營的貿易活動。華人同樣扮演中間人(middleman),蒐集可供出口的產品,並分配、零售進口的產品。
華人企業在馬來西亞其特徵為大量流動資金和短命,但這忽略了社會關係。華人社會有著不一樣卻很重的組織性連結,其不只是華人企業的本質,它還將不同企業的命運從各個不同面向給結合在一起了。或許「標會」就是因此連結了貿易和商業,而使得華人都能夠個人放貸來造就「賤民」經濟奇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