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The Family Romance of Madarin Capital》一

WorkForPeople 底層人民缺乏階級意識,使這些底層人民無法再現(represent)自己,這些人只能被再現(represented)。資本主義的流動性在帝國資本的階級特徵下,使在地族群被相同系統剝削而不自覺。物質上的剝削容易體會,但卻不會和階級認同的政治連結。從生產和消費來看,「使用價值」不再,所有東西都只有「交換價值」了!《The Family Romance of Madarin Capital》的作者認為,就算不在全球資本主義的中心,即使底層人民在跨國情境下,擁有資本、旅遊經驗或多媒體,都無助於發展政治意識,這樣的意識是可以跳脫族群認同、文化和國族意識型態的。而在亞洲,這樣的文化衝突,特別展現在有特權的性別、家庭、族群和國籍。
 
華人是馬來西亞最大一群的少數族群,曾幾何時,中華文化或中國字是被禁止的,但或許台灣人成了馬來西亞的主要投資者,中國字又開始在社會上浮現,典型的「亞洲」家庭倫理、性別階級、以及共同體的資本主義(communitarian caitalism)的國家觀點,開始在社會發酵、傳播。亞洲新富也常常被認為是個人情感和公開政治的交織而被認識。家庭羅曼史(Family Romance)指的是小孩子們認為他們真正的父母不是父母,而幻想他們的父母是較高社會階級的父母,即作者認為人們對家庭倫理的想像是在社會政治建構下的產物。
 
海外華人在亞洲,是除了日本以外,另一股新富勢力,有許多人認為這和共同體的資本主義有關。海外華人的關係多建立在四海之內皆兄弟和中國意識。這些兄弟似的擬親屬關係是超越區域或政治差別的,語言不是障礙。華人那種基於男性情誼和網絡的社群,是亞洲經濟上最重要的團體,這將使國家政府的意識型態不再有用。
 
郭鶴年(Robert Kuok)是受英國式教育的菁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合作並學習米貿易,而他的胞兄弟郭鶴齡(Willie Kuok)則反帝國主義的共產黨。後來郭鶴齡死於英國人手上,郭鶴年則成了亞洲糖王,還有自己的航運、銀行、房地產事業。這樣的報導在華人社群間和富比士發送,許多第一代的大享如印尼的林紹良、馬來西亞的郭鶴年和香港的李開誠,都有相當的形象:信用、忠誠、謙遜、溫和、長袖善舞及孝敬父母。
 
有證據顯示,在東南亞的中產層級開始認為華人的商人家庭比起蘇丹式或國王式的家庭更適合、更現代的模式。媒體突顯幾個由窮變富的華人企業家,更使東南亞華人在新的政治容忍下願意「出櫃」說自己是「華人」,泰國的華人也開始強調他們和中國情和中華文化。自由貿易和精化後的華人價值於是成為一個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也就是所謂的「筷子網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