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來自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學系張心怡老師的《「東協+3」V.S.「TPP+N」:亞太經濟整合的擴大及其效應》的演講,我認為和許多東西呼應「文茜世界週報」裡看到的東西。下面分享筆記和心得:
冷戰以來世界上權力大概依此脈絡發展:美蘇的冷戰對峙→1991波斯灣美國獨霸的極致→一個超級強權和多個強權(目前)→多極(未來預期可能的發展)。以上是依著「安全」為國家利益的討論,然而現在更多聚焦在「經濟」或「環境」,「區域整合」或「經濟全球化」似乎取代過去以「安全」為首要的國家利益。
中國大陸對外的交往的以「先南後北」為指導方針,先東南亞,後東北亞,主要原因是東北亞的日本和美國走得較近;而東協和中國大陸的交往則是自民國八十六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的固定匯率使受金融風暴的各國對中國大陸產生信心、信賴,以致後面民國九十一年的東協和中國大陸(東協+1)貿易協定的簽定和民國九十九年的自由貿易開放。這是以東亞國家為主的區域整合,也是普遍為人所知,我們可以化約地用「泛東亞主義」來理解。
另外一個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TPP),一開始由汶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為成員,簽定了包括關稅、勞力和環境的談判集團。民國九十八年三月,美國聲稱加入該集團,許多國家也紛起效尤。當APEC似乎失靈的時候,TPP和APEC有部分成員是重覆,這個也可視為美國另起爐灶的新舞臺。美國參加該集團的可能目的有二:一、制衡中國大陸;二、重返亞太。這個新的趨勢,是孤陋寡聞的我首次聽說,所以也感到特別新鮮也有吸引力,我們可以用「亞太主義」來稱呼之。
現在,儘管日本正面臨地震、海嘯和核災等多重的災害,但未來,日本的態度對於「東協+3」或「TPP+N」的態度也將成為分別區域發展的重要關鍵。「東協+3」是日本本來就參與在其中,以「泛東亞主義」來理解,也理所當然;而「TPP+N」是美國制衡中國大陸和在亞洲的舞台,倘若日本呼應的話,將是另外一番新氣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