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說台語嗎?這些華語和泰語詞彙是從移民方言來的

Thai Food DK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華語吸納方言的情況是一直在進行的,而吸引閩南方言的情況,以臺灣和新加坡最為明顯。在台灣,進到華語裡的閩南方言詞有兩種類型:復古詞、文化詞。復古詞是現代華語中不復見,但在閩南方言中仍存在,透過詞語的借用,又死灰復燃的,如:鐵馬、行踏、來去、死忠、夭壽、幼齒、報馬;文化詞則有來自婚喪喜慶、習俗信仰、飲食小吃、民俗技藝、人物職業、經濟交流或選舉活動等(2008,顏秀珊)。而在新加坡,也有閩南方言進到華語的情況,如面盆、龍溝、燒水、風胎、角頭、煮飯、一路來、麵線、人客、飯盒、歡喜(2003,周清海、周長楫)。
 
潮洲、福建、客家、海南和廣東等地區往東南亞地區移民的華人很多,交往的歷史也由來以久,所以泰語中向這些方言借了許多詞匯。特別是來自閩南和潮洲的方言。在泰語中,能夠發現來自向閩南方言借詞的包括:粿(泰語:麵條;閩南方言:河粉)、批館(泰語:匯錢到中國的文件;閩南方言:私人經營的匯款商號)、衰(泰語:運氣不好;閩南方言:蓑衣,指不幸的事);生理(泰語:生意、買賣;閩南方言:生意、買賣);舍(泰語:對富人的稱呼;閩南方言:闊少爺、紈褲子弟、闊佬)(2005,吳聖楊)。至於泰語向潮洲方言借詞的部份更是明顯,如茶、粥、韭菜、琴、桶、膏葯、我、你、阿公、投手、先生、份、囤、行、公司、道、沖、孔子、夾、玉、旗袍、開胸、查、食、相輔、落船、假、死、孤、孤獨、大肥、狗、國、功夫(2010,劉雅賢)。此外,潮洲方言在商業用語對泰語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如當、囤、生理、三盤、所費、二盤、行情、行、單、頭家娘、頭家、字號、佣、牌(2010,劉雅賢)。
 
華語和泰語都從方言中吸納了許多詞匯,但是華語和華語的方言,共性較多,所以吸納的詞匯是來自主流文化和次文化的空缺;泰語和華語的方言,則是主文化和外文化的差別,所以在同一領域的詞匯吸納會相對明顯。方言在對泰華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但最後仍必需回歸華語本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