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的早期四個會員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經濟實力是較大的。而只有後面加入的新加坡能夠和前四者比擬之外,其它被稱為CLMV(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的國家,都很難和前者並列。在一次在北海道由日本召開的氣候會議中,日本邀請印尼參與該會議,除了代表印尼之外,更將之視為東協的代表,並稱東協為緊密合作夥伴。
在經濟上,東協仍然有具有很重要的機制。尤其在東協前五個會員國的國民生產總合就幾乎和巴西相當了。然而,在失業率的成績和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泰國、菲律賓、印尼等,也是有相當可觀的成績。更甭提,緬甸加入之後,軍政府的血腥鎮壓更常常成為其它國家拒絕和東協合作的藉口。新現實主義者認為東協只是一艘空船,沒有正當性亦無影響力;結構主義者則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東協,也給以更正面的評價。東協明顯能夠在全球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其它方面,仍是混沌待觀察。
而G8對東協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時,東協和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在同一陣線,儘管沒有在當時建立正式的亞洲貨幣基金,但隨著區域貨幣的合作,彼此之間的經濟連結將越來越高。有人認為「東協經濟共同體」在二○一五年將為東亞經濟整合的龍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現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無法將在東亞國家扮演角色。「東協加三」對東協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區域個體,也鼓舞東協對國際的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下,G8對東協的意義是什麼?「東協加三」似乎比「東協加G8」更具正當性,而在東亞這艘船上,中國大陸和日本仍是同意東協作為駕駛。
然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實力也一直提高,東協就面臨應該趁勢和中國大陸進行經濟上的整合或者獨立於中國大陸而發展的兩難。事實上,中國大陸能夠出口的產品,在質和量上都是遠勝於東協的,這使得東協和中國的整合是很容易落入再一次的邊緣化的。不過,中國大陸的市場卻又是不斷成長而提供機會。東協層次的考量之外,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都各自和美國、日本有雙方的貿易協定。若東協無法化整地定義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最終中國大陸仍會有其政治影響力產生,東協也將失去影響力。
東協對G8是有吸引力的,而對東協而言,「東協加三」進而整合東亞會比G8更有意義並具正當性。鮑爾斯(Paul Bowles)認為東協和G8就像「兩艘在晚上相遇的船」一樣,不會有太多互動,不過就像陌生人一樣,只是打個訊號給對方知道自己的存在。像我這樣不關心國際關係的人,壓根也不會將G8拿出來和東協扯在一塊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