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Part 5》

CIMG1753
《Man, State, and Society》有一系列的書,從東歐、中共、蘇聯到東南亞。剛剛閱讀了《Ma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的第五部份,非常有意思。這個部分有三個小文章:〈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Change in Burma〉、〈Value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Thailand〉和〈Kinship and Commerce in a Thai-Lue Village〉,這些文章有一些共同的取向是其使用了在地的語言去解釋以區分這地區之外可能有相對應的詞彙,但為了避免誤解其內涵還是用當地的語言。三篇文章中,兩篇是關於佛教,兩篇是關於泰國,所以讀來格外令人歡喜。下面分享心得:

透過〈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Change in Burma〉,我們有一個認識緬甸的視角。緬甸人一般沒有經濟壓力,對於物質享受也是有限。作者認為這和其佛教信仰有關。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其中苦諦中又有「生」、「老」、「病」、「死」和「求不得」苦。「求不得苦」肇因於三毒「貪」、「嗔」、「痴」的「貪」。我想這樣已經有個讓我們能夠理解緬甸人民在經濟進展的路程上會有怎麼樣的樣貌。但是隨著翁山蘇姬所帶領的政治改革,緬甸的改革開放,以及其西方國家的互動。往後,相信緬甸的文化(佛教)將和經濟有一場不可避免的拔河。

〈Value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Thailand〉討論了泰國和日本的價值觀如何和其經濟發展的關連。日本受到儒家、佛教和神道教的影響,其價值觀建立在忠誠地在其位置上完成任務,發展其專業,節儉和勤勉是美德。明治維新時期,更塑造日本人對於國家的向心力,當經濟發展為國家目標時,日本人也當然不讓。

泰國則相對單純,其價值觀同樣建立在佛教信仰,有著輪迴、業力(กรรม)以及因緣果報,作功德可以累積福報(另一種形式的「投資」)。四無量心(พรหมวิหาร ๔)是被推崇的價值,其分別為「慈」(กรุณา)、「悲」(เมตตา)、「喜」(มุทิตา)、「捨」(อุเบกขา),只要是有地位的人,都應該履行這些特質。當有人問你會不會為了某個美女心動時,你會聽到泰國人回答:「還好。」(เฉย或เฉย ๆ)這個是其平靜的表現,不會為外在環境動心。「好玩」(สนุก)另一個很價值體現,就算是宗教活動,也要「好玩」。除了泰國皇帝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是世襲的之外,基本上是沒有階級的界線,階統的能動性是存在的,而且建立在其「業力」。因此,泰國人較少是因為責任、團體、意識型態、忠誠而失去自己。

你可以發現,在這樣兩個不同的價值觀下,所表現的經濟發展也不盡相同。即便泰國現在也興起了類似當年明治維新的氣象,但泰國終究不是日本。

〈Kinship and Commerce in a Thai-Lue Village〉同樣是講泰國的文章,用了兩個詞彙「商品」(xo mi laxa)和「兄弟」(พี่น้อง,兄妹、姊弟、姊妹也可以,總之就是年紀大的叫พี่,年紀小的叫น้อง。)在泰國北邊靠近雲南的村寨裡,「商品」注重的不只是其價格,還有其來源和目的。簡單地說,和「兄弟」之間,貨物的贈予或收受,是不應該有價格的;而來貨物本來就有一個價格的話,那麼不論多麼親暱的兄弟來拿取這個貨物,它就會是有一個價格。

但是這樣的傳統一直改變。隨著市場的建立,來自中國的商人帶來了商品,蔬菜也變成可以有價格且可以交易的商品。原本只是「商品/兄弟」或「有價格/無價格」一刀切的概念,因為價格的可調整性,使得兄弟的情誼的濃厚成了對應價格高低的光譜,感情越親暱的兩兄弟,可以用越便宜的價格取得貨物,反之亦然。

亞當的詛咒(curse of Adam)是說那個不聽上帝的話的亞當,聽了夏娃的話偷吃了禁果,於是必須開始昏天暗地地勞動。如果經濟發展就像禁果一樣,如果亞當事先知道,咬了一口就必須接受辛勞,那麼亞當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咬下去嗎?或者在從來沒聽過上帝說話的子民們,能夠同時吃一口蘋果,又同時快快樂樂的生活?

依我在泰國的觀察,我覺得傳統的價值觀有勢微的走向。有一次,我和同事們中午跑出去吃飯。女孩們討論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人在背後說你壞話,你該怎麼做?女孩們輪流發表意見後,輪到我了!我說就當消業障,因為過去我們說過別人壞話,所以現在別人就會說我們壞話。說這一席話時,我並不覺得這是以一個泰國人角度述說,而是以一個佛教徒的角度述說。但女孩們為我拍手鼓掌,好像我更像個泰國人或佛教徒。又有一次,我們到一個夜店時,我也轉法輪般地說,有因有緣所以我們才會到夜店來,這是因為業力牽引。如果知道這是業力牽引,還硬是跑來夜店的話,這就是不自「覺」(สติ,意識)。頓時,我又像是傳統的泰國人,希望喚醒一個拜金女郎。當然,在「好玩」為前提的生活下,我們很快地就會講其它話題。喀喀喀…不過,你會有種「娘什麼娘,泰國人都不泰國人」之感!
IMG_92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