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洪歷建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會中漢語的作用〉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家庭中使用的語言有四百多種,這包括英語、原住民語言以及來自歐、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移民的語言。華語在澳洲是使用人數最長最快速的語言,過去源自於華人和其它國家民族通婚的結果,但這樣的趨勢會漸減。這些移民和其後裔,給澳洲打了一劑強心針,因為華語對澳洲很重要,作為世界語言而言,也很重要。

能夠造就這樣的光景,和澳洲的「多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開始,許多州政府就規定了四十五個社區語言都是中學的畢業考試科目。同時,政府也提供多語言的電視節目,地區圖書館提供周圍居民語言的書籍、雜誌、影像資料。八○年代的《全國語言政策》提出四個原則:一、習得英語的機會;二、維護和發展遺產語言的機會;三、學習其它語言的機會;四、為社區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提供必須的服務。

澳洲社會的主導語言畢竟是英語,如果能考語言更多不同的功能,如:人類交流的動要途徑、個體身份的象徵、文化的表現、認知和概念發展的媒介和行為的工具。因此,儘管澳洲是個以英語主導的社會,但澳洲的華人在雙語或多語的環境下成長,是能有機會發展其潛在的語 言優勢的。

麥可克萊茵(Michael Clyne)認為懂雙語的孩子比一般懂單語的孩子在語言方面有著更好的理解力。使用兩種語言可以引起孩子認知的遷移,其有著更靈活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語言既是文化深層的反應,雙語能力就是分享文化最好的方式。雙語是維繫家庭凝聚力的紐帶。許多人也因此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我認為台灣同樣作為一個移民的社會,卻沒有澳洲這樣「多元文化」的政策和胸襟。台灣有許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包括:移工、配偶和新台灣之子。我們很容易自以為高人一等,便認為這些來自東南亞朋友的語言、文化是低於自己的。許多包含新移民的家庭,爸爸是操華語,媽媽可能可以使用越南語或泰語,但夫家卻可能要求新移民配偶不準和小孩講自己的語言,當媽媽講著鄨腳的華語時,可能就無法給小孩正確的華語語音輸入,同時又錯過了小孩的關鍵期,以致於小孩無法習得媽媽的母語。本來有機會成為雙語者的,結果華語沒學好,越南語或泰語一點兒也不會講。台灣仍缺乏較宏觀的「多元文化」政策和關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