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洪歷建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的〈海外漢語教學與教材內容的文化因素〉

面向國際學生的華語學習劇烈增加,應該考慮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材。因為語言和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教授語言時,針對語言與文化及其背景知識的理解就顯得很重要。高保強認為「跨文化交流」可以作為選定華語教材的文化內容,及增進華語教學中關於文化的特點。

學習華語的熱潮,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提昇。對澳洲人而言,則是中國取代美國、日本,成為最大的貿易伙伴。此外,中國的本身悠久歷史也使世界上的人著迷。學習華語的目的大概有以下:了解中國、興趣愛好、國際形勢所趨、增加就業機會、工作需要。其中,增加就業機會和了解中國的比例佔大多數。澳洲,是將學習外語當成上流階層追求高雅、增添生活情趣的活動,現在則和經濟、貿易有了直接關係。

過去的漢語教學,以文學作品為主;現在轉向實用性的華語,包括商貿華語、旅遊華語、華語口語等。就澳洲而言,學習外語的目標在於「將本國語言和文化和外國語言和文化建立對話,為不同觀點建立一個互動協商且能接受的平台」。學習外語也能夠「改造自己,了解交流的重要性,保持一種持久的反思和學習外語文化的能力」。

我們應該以學生的需求出發,除了華語的語言和文化之外,也考量學生的語言和文化。傳統上華語對於母語者的教材是以「標準」、「權威」、「統一」或「一統」作為特點,但澳洲作為移民社會,則強調「多元」和「個性」。能夠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跨文化研究,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為此高保強提出以下建議:一、保持開放的態度,避免刻板思維;二、融合語言和文化設計教學活動和語言使用的文化情境;三、使教學內容和地方結合,發展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和教材。

在我看來,華語教材或教學方法,因應各地的語言和文化,都可能發展出許許多多截然不同的華語教材和教學方法。懂得因地制宜是相當重要的。作為華語老師,能夠理解學生需求是相當重要的,但也不能只是只看學生表面的需求,而忽視了學生原先學習華語的目的。

1 則留言:

  1. 你好。
    請問你對 “華語教材中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有甚麼看法?

    謝謝!

    回覆刪除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