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洪歷建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的〈菲律賓華校的華語教學〉

菲律賓的華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福建閩南,所以在其社區和家庭中,多以閩南語為主要溝通語言。

自福建沿海移出至菲律賓開始為第一代計算,第二代則為在福建出生、菲律賓長大,第三代則是在菲律賓出生、菲律賓長大。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菲律賓華人仍以閩南語作為溝通語言,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也以閩南語為主。但從第四代開始,菲律賓華人溝通使用的語言就開始改變。第三代的華人可以講閩南語,但是其子女(第四代)受菲律賓本地人擔任保姆照顧,加上電子媒體的發展,第四代的華人從小生長的環境,是以英語和達加洛語為主,若華人家長沒有陪在身邊的話,閩南語的使用是沒有必要的。離開家庭到社區後,華人社區也以閩南語為主,包括教堂、華人社團開會等。但是我們也發現不同年紀間使用的語言開始出現分化,年紀較長的使用閩南語,青年則多用英語或達加洛語。

華人自美國治理菲律賓時創辦華人學校,以閩南語教授四書、五經和尺牘、算盤,並趕上時代增設英語課程,開始華人學校的「雙重學制」。推翻滿清,成立國民政府之後,菲律賓的華人學校開始和中華民國聯繫上,接受來自中國本土的教材、師資。唯一菲律賓和中華民國不同的地方在於,菲律賓華校的英語課程是因應菲律賓社會大環境增設,並受菲律賓教育部所監管。於是,菲律賓華校半天是英語課程(以英語和達加洛語授課),半天是華語課程(以華語和閩南語授課)。在這之前,菲律賓華人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尚未入菲律賓國籍。

民國六十二年開始,要求菲律賓華校「菲化」;民國六十四年,菲律賓總統簡化華人入籍菲律賓手續;民國六十八年,菲律賓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海外華人的認同開始出現轉變。首先,菲律華校聯合總會編輯《華語課本》和《綜合課本》,將帶有「中華」、「中國」、「國父」等字眼刪除,另選文章,並在《綜合課本》講述中國歷史、地理。華人學校使用教學「華語」,回到家庭、社區使用「閩南語」,結果華語、閩南語兩頭空。
民國八十一年,菲律賓華文研究中心邀請北京呂必松先進行華語文教學的系列演講,為菲律賓華語教學引進「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概念。而使得華語教學在菲律賓的面貌開始改變。

檢視菲律賓華人語言教學的歷史,我們可以說它一直是抱著「溝通式教學法」的教學觀。從一開始在家庭、社區的閩南語溝通,到呼應大環境的英語、達加洛語的溝通,甚至最近以放眼和世界華人溝通而學習的華語,都是以溝通為目的地學習語言。菲律賓目前的當務之急即是將過去對母語者的華文教育,轉型為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華語教學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