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洪歷建《全球語境下的海外高校漢語教學》的〈對外漢語初學者的閱讀過程初探〉

漢字的讀寫在華語教學中一直被認為是學習華語的瓶頸,主要原因在於漢字的發音、字形和正字法的關係有別於拼音語言和文字的關係。

回顧關於閱讀的研究,發現在第一語言為英語的閱讀研究中,有兩個策略被普遍使用:其分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自上而下是較高級、宏觀的閱讀策略;自下而上是以識別、理解詞語為主的微觀策略。而第二語言的閱讀中,則包含著將第二語言翻譯母語的過程,其稱心理翻譯或頭腦翻譯,會六種過程產生,包括以課文為主導因素的詞語識別、音素解碼和句法特徵識別,以及以概念為主導因素的文章內部的了解、已有知識和元認知。至於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閱讀研究中,即需要具備將有意義的詞語單位從文章中分離出來的技能,稱分界技巧(parsing skill)。已知研究中,學習者認為漢語閱讀中的因難有:一、形似漢字易混淆;二、分界技巧待發展;三、漢語句法結構(主語-謂語)不同於母語(主詞成分-動詞成分)。

〈對外漢語初學者的閱讀過程初探〉透過對於華語初學者(學習課時27小時和57小時)進行網上短文閱讀的研究。研究結果認為學習者的閱讀困難包括:一、漢字的識別、記憶和重現;二、分解出有意義的單位;三、不同字體相同漢字的差異;四、華語名字難以識別;五、猜測字詞的能力;六、建立漢字網絡;七、語法困難。相較於前人的研究,初學者的閱讀的難點有共同點,也有特屬於初學者。而閱讀策略方面,發現:一、使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大於自上而下的策略;二、心理翻譯;三、用非語言學符號標記課文;四、給漢字寫上拼音或解釋;五、利用周圍的詞或上下文;六、默讀字音;七、使用其它語言的閱讀技能;八、利用語法線索;九、元認知。

〈對外漢語初學者的閱讀過程初探〉對於華語漢字閱讀在華語教學有以下建議:一、初學者課堂中應包含閱讀策略的教學;二、兼顧部首教學和語言塊來發展學生的漢字網絡;三、帶領學生寫漢字、寫短語、組句的過程不宜省;四、人名可以使用某種形式標出,並盡可能地使用同一個字型;五、分界技巧於華語閱讀扮演一定角色。

華語不同於世界上大多數語言,在於華語使用漢字作為訊息承載的工具。因此,華語老師可能會把「漢字教不教?」的問題放在「漢字怎麼教?」之前。基礎教育普及之後,我國識字人口大幅提升,識字的人口遠超過不識字的人口。但不識字的人若生活在華語社會中不會遭致困難的話,那麼華語學習者即便目不識漢字,但能說得一口漂亮的華語,似乎也是可以在華語社會交際、溝通。然而,也有人說,學習語言是認識另一個世界的窗戶,而漢字和華語有密不可分的關連的話,那麼學習華語不學習漢字,豈不像買櫝還珠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