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得第二語言的詞彙?從學習新詞的兩種途徑來看:標義詞位(lemma)和標形詞位(lexeme)

一個詞條(lexical entry)通常由下面這些資訊組成:語義(semantic)、句法(syntactic)、構詞(morphological)和形式(formal)(形式又包括語音(phonological)和字形(orthographic)兩個部分)。這些資訊各自可以再組成兩個大成分:標義詞位(lemma)和標形詞位(lexeme)。標義詞位詞語中語義和句法的資訊,詞語本身的意義或其在一個言談中的含意;標形詞位則由構詞和形式的資訊,例如同一個詞彙的不同構詞、拼字和發音(Garrett, 1975; Levelt, 1989)。

提供兩個例子,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標義詞位和標形詞位在人們交流時所扮演的角色。

例子一:
兩個人正在討論語言和認知的關係,甲拋出一個議題「如果沒有語言,我在思考的時候,那個『心裡的聲音』是怎麼一回事?」,讀過很多書的乙,在聽到「心裡的聲音」,馬上想起了相對應的概念。在當下,乙把這個相對應的概念,由「心裡的聲音」翻譯成英語「inner voice」。結束討論後,隔了一天,乙又回想起前一天的討論內容,才把「心裡的聲音」和真正想要配對的「inner speech」連起來。對乙來說,使「心裡的聲音」和「inner speech」媒合起來,並不是翻譯成英語的「inner voice」,而是那個曾經讀過書,而且可以呼應甲所說「心裡的聲音」的概念。不論是「心裡的聲音」、「inner voice」或「inner speech」都是甲乙交流時標義詞位所能延伸的標形詞位。

例子二:
訪員:「阿婆現在還有接電話嗎?」
阿婆:「有啊,大便打來我就馬上掛掉。」
訪員:「大便?」
阿婆:「大便打來我就掛掉。」
訪員:「阿婆妳是說大便嗎?」
媳婦:「詐騙集團啦。」
笑話裡有三個人:訪員、阿婆和媳婦。訪員和阿婆的溝通有困難,而阿婆和媳婦的溝通卻沒有困難。訪員和阿婆之所以在溝通上有困難,訪員利由阿婆所提供的「大便」(標形詞位)去找到標義詞位,所以再三向阿婆確認「大便」一事;但是阿婆和媳婦的溝通卻沒有困難,因為媳婦和阿婆存在語意協商(negotiation for meaning),雖然阿婆講「大便」(標形詞位),但是媳婦知道阿婆是講「詐騙」(標義詞位)。

從上面兩個例子以及標義詞位和標形詞位的區分,我們來想一想學習一個新詞的途徑。第一個途徑是這個例子:從無數的語言經驗中,「讚譽有嘉」是一個組塊(chunk),它可以分解成許多標形詞位:「讚」、「譽」、「讚譽」、「有」、「嘉」、「有嘉」等等,或者「讚譽有嘉」本身也就是一個標形詞位,通通指涉相對應的標義詞位。當我有機會再一次接觸「zan4yu4」的時候,那是一個人的名字,它與先前所有已經建立的詞位通通不一樣,我必須為這個標形詞位去建立一個新的標義詞位。我於是得到一個標形詞位「贊育」,相對應的標義詞位為「贊天地之化育」。從我學到這個詞開始,我也開始認識這個人,然後根據我的觀察、理解,再對標義詞位進行修正或補充。對我來說,「讚譽」是一個詞,「贊育」又是另一個詞。直到有一天,同樣是以「贊育」為主角,但是標義詞位遭到巨大的修正。那個脈絡是「贊育」在「贊天地之化育」的基礎上,受到主管的喜愛,史稱「贊育有嘉」。於是,「贊育」這個標形詞位,不再只是我個人對於這個人的觀察,它還加上史對於環境和這個人的觀察的評論。

如果是另外一種途徑,我知道這個人叫「贊育」,我把馬上聯想到「讚譽有嘉」,這個人確實也受到主管的喜愛,我就是用標形詞位去進行聯想,去學習新詞。

從結果上,不論哪個途徑似乎都會讓人將「贊育」這個標形詞位和「讚譽有嘉」這個標義詞義組成詞條。但是第一個途徑是由標義詞位作為媒介,而第二個途徑是由標形詞位作為媒介。在第一個途徑中,標義詞位還存在可變動的狀態,類似在第一語言學習新詞的情況;而第二個途徑中,我們以一個標形詞位去連接另一個標形詞位,才產生標義詞位,這比較像是第二語言學習新詞的情況,當然過程可能也就比不上第一個途徑那樣深刻。

Levelt, W. J. (1993).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Vol. 1). MIT press.
Garrett, M. F. (1975). The analysis of sentence productio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9, 133-1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