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社會情緒學習工作坊(林福來、黃世琤、王麗斐、陳學志多位老師主講)心得筆記

台灣的(數學)教育有一個現象,認知表現很高,但是對其感興趣的水平卻很低,亞洲除了新加坡沒有如此外,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都有類似的情況。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則有相反的情況,認知表現上低,而感興趣的水平卻很高。「考試領導教學」是台灣過去的教學思維,林福來老師希望透過「興趣領導教學」,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對於數學的熱情。希望改變過去情意和認知解離的情況,朝向全人,乃至情投意合(affective-volitional relation)的發展。
由學生自己發表「心」觀點後,才將三角形的多個心的內容帶到課堂上(連結)。藉由遊戲的體驗後,請學生將剛剛體驗的情緒對質數和非質數進行歸類和命名(連結)。

透過課堂活動,讓同學發表、執行「對稱」的發現(連結)。

大多數情況,人們在接受到情緒刺激時,杏仁核(Amygdala)會最早接受,接著往開始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去擴散。當刺激無法擴散而一直累積在杏仁核的時候,該區就會有一直運作,而無法冷靜,或者稱為「發燒」。黃世琤老師透過認知作業的訓練(emotional working memory paridigm),讓受試者在4*4的圖陣裡尋找相同的位置和相同的圖片,以及聽到相同的詞語時進行反應,目標圖和目標詞語雖然都是引發負面情緒的材料,但受試者在訓練後,杏仁核往前扣帶迴擴散的通路變得更加順暢。

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可能會有不同的適應行為,輔導老師的團體諮商也就無法將國外既有的模式照搬,台灣是東西文化交織的地方,對於正向和負向的情緒以及處理的方式(說出來與不說出來)的四種可能都存在,它們分別是衝動、壓抑、忍識、表達。王麗斐老師將雙元情緒調節(DER)用於團體輔導,並歸納出情緒歷程:信念(Belief)→情緒(Emotion)→反應(action)→後果(Result)。「鍛練」心智或許是一個可以來理解華人進行團體輔導的圖像。

正向心理學說幸福有五元素(PERMA):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Positive 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台灣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注重在最後的成就,而且常常將生命意義和成就混在一塊,認為有成就就會意義了。有一些方案是可以很容易就能促進自己對幸福的感受。Kabat Zinn,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塞諸賽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他將東方的禪修帶到西方世界,並在網路上的商城創造出多億台幣的價值。在東方的台灣,可以更容易地就接觸到這樣子的哲學和體驗。陳學志老師所指導的定心正念學習網就有許多相關的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