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Keith Johnson的〈Some view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Human Condition 203
關於語言和語言學習,一直有兩派觀點,一個是實證派的(empiricism),一個是理性派(mentalism,rationalist),這也使它們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

我讀Keith Johnson的〈What is there to learn?〉

DSC04903
前一章凱西討論了為什麼人們學習外語?這一章他討論關於學習外語,到底要學什麼?我們可以很直覺地說出,無非就是發音、詞彙和文法的知識和技能,這悠關於我們如何使用語言。然而,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屬於所有語言都有的,也就是我們不需要學習就會擁有的。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熟悉」在外語中出現的新成份。

花蓮的六月天

425514_3275814343472_607809094_n
這個六月天,我造訪了花蓮兩次,一次是和普天精舍的師兄去花蓮的光復鄉,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師兄送最後一程,另一次是同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的夥伴到豐田鄉的牛犁社區「共學」。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我密集地造訪花蓮,我必須說,花蓮真是個美麗的地方。可能是因為它很遠,在能夠親臨之後,會有一個「近/玩」的美;也可能是它本身就散發著一股因為眾緣和合的美。

我讀Keith Johnson的〈Five leaners and five methods〉

DSC04904
凱西強森(Keith Johnson)在《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的第一章裡頭,為了說明學習外語的多樣性,提出了五種學習外語的動機以及教學方法,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