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Revolution and & National Salvation》一

080717_d_辛亥革命博物館_052 大量移民潮自中國移出時,也開展了海外華人和中國的新關係,海外華人社群和僑鄉開始有更密切的互動。由於後進的華人移民數量之大,華人在移居地的比例大幅提高,華人們開始關心「中國」的命運,包括中國人民、中華文化以及中國這國家。在二十世紀就已然出現的「國族主義」(nationalism)仍然複雜且模糊。《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alvation"》正在討論這時候,海外華人和中國的連結。
 
中國這國家和社會在一八六○年代開始有快速的改變,包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一連串割地賠款的羞辱性條約,知識份子獻策,試圖突破這樣的瓶頸。清廷開始先取消海禁政策,然後藉由在海外的中國官員放發護照,讓這些不論在海外打拚多久的華人都可以回到中國。這使華人移民萌現了「華人移民和其後代都不論在世界上的什麼地方,都同屬同一個社群,並且以中國為根。」
 
中國國內有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會,其鼓吹以君主立憲來救中國;也有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就創建的興中會,其欲「驅除韃虜,創建共和」。梁啟超認為只要中國夠強大,能夠保護海外華人,華人才會支持中國,所以其認為中國應該跟著西方帝國主義的腳步。然而,國族主義要在海外華人心中產生是相當不容易的,在華人移居地有反華人的怨恨,也有作為少數中間人的華人試圖融入當地社會。事實上,南洋華人並不是自己產生國族主義的,而是「被教出來的」國族主義。這奠基於傳統教育,例如學習欣賞自身傳統文化和對照外國對中國的羞辱,和旅外經驗。
 
當這樣的「國族」意識即將升起來時,有人認為這是與自己切身相關;有人認為,特別是那些已經大程度涵化,並作為領袖的人,則認為華人應該就地參與當地(移居地)事務。
 
「國族」(nation)一詞指的是那些文化上、語言上、歷史上有共同部分的一群人,這和統治者或政府無關,正如猶太人即使沒有一個其統治的領域土地,我們仍將其歸為一個國族。但後來國族有時候和「國家」混用,「國家」指的由一群有共同國族認同(包括文化上、歷史上、或族群上)的人組成的獨立的政治實體。
 
海外華人(即便那些已經不會講華語且高度同化的混血兒)仍以其不同於土著的文化而自豪,這些華人移民只是象徵式地認為和清朝有連結,文化上和中國的連結其實更深於政治上的連結。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國族」之所以能夠和移居地土著區隔是因為有明顯種族上的差異,而牽涉「國族主義」時,就會和中國這塊土地連結。這透過打造華人形象以加強華人地位和安全,並保護其經濟地位,這是不論區域或方言地聯合起來。

噗友們對此的討論相當熱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