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語言教學的文獻…


 Dowdle, B. (2020). The Generalist’s Dilemma: How Accidental Language Teachers Are at the Center of Japanese Pedagogy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4(2), 383–389.
在日本,教授日語的老師來自兩個專業(應用語言學領域或文學領域),來自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老師是語言教學的專家(Specialist),而來自文學領域(包括電影或文化研究)的老師(Generalis)則被要求去負責「內容」課。


O’Rourke, B., & DePalma, R. (2017). Language-learning holidays: what motivates people to learn a minority langu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4(4), 332–349.
 西班牙的一個方言(Galician)並不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語言,在市政府以語言復振計畫的規劃下,舉辦了結果教育和觀光的語言課程(language edutourism)。該課程有許多國家的學生參加,訪談發現,學生並不是單純為了溝通而想學習Galician,而且大多數人都懷抱著不同的目的。


Heller, M. (2010). The commodification of languag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9, 101–114.
Language-as-skill和Language-as-identity的兩種光譜可以用來理解語言商品化或語言相關產業的開端。過去,語言人類學家把語言當作是人們的認同,以此為假設去開展研究。但是,「語言」作為一個可以用來交換物資或獲利的對象,同時就可以幫助人們得到工作,它已經不再只是「認同」而已。

 Liu, Y., & Gao, X. (2020). Commod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vestigating language ideology in the Irish media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1–20.
愛爾蘭的當地報紙對於「中文」主要呈現language-as-resorces(instrument/commodity)的面向,主要強調標準化、國家經濟等。愛爾蘭當地的華人的移民社群很少被談及。在強調多元的社會氛圍下language-as-problem的情況已經比較少見了,但是language-as-right的空間卻也被經濟面向所排擠。


Rajagopalan, K. (2005). Non-native speaker teachers of English and their anxieties: Ingredients for an experiment in action researchJournal is required!, 283–303.
1960-1980年代,Generative grammar陣營把語言當作是天生的禮物,母語者所說的話可以在轉換生成後成為合法的句子。母語者老師和非母語者老師於是有了好像貴族和賤民(或者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的差別。母語者老師的優勢在於:「標準口語」以及母語者的聽力理解能力較好;非母語者老師永遠只能「近乎母語」者。但是課堂上,老師需要的聽解能力是對於學生的一語,所以聽解能力對於語言教學是毫無用武之地。「讀」和「寫」則非關母語者或非母語者。如果有這些理解,非母語者的語言老師也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以英語來說,全世界只有20%的老師是英語母語者,80%的老師都是非英語母語者。


Higgins, C. (2015). Intersecting scapes and new millennium identities in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Teaching, 48(3), 373–389.
語言學習者的認同是相當混雜,不見得是出於相同的目的或方向。在香港的英語課,老師以Hip Pop進行教學,這些英語並不見得是正式或規範的語言,但卻大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夏威夷的日語課,學生們使用各種和自己的性別、身份完全不搭的日語去演出戲劇,這些元素來自於動漫、戲劇,學生們樂在其中。在坦尚尼亞生活,並學習Swahili的美國人,評論自己和當地人的差異,以自己被誤以為是當地人的口音而沾沾自喜,但也對於當地某些價值觀進行批判。


Li, C., & Li, W. (2020). Learner Identity in Chinese as a Foreign/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 Critical Review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5, 73–98.
過去研究華語二語者的認同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論基礎:Capital and Habitus、Identity and Investment、Language Socialization。Capital and Habitus類似language-as-resources;Identity and Investment則是一個較為混雜的認同;Language Socialization主要是華裔。


LUCA, A. (Year is required!). Why is China not sexy? When Pop Culture Makes Soft Power and when it doesn’tEDITORIAL BOARD, 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