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會不會影響第二語言學習?影響的方向可能和你想像中的相反(Scott Jarvis和Aneta Pavlenko《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的〈Overview〉閱讀心得)


「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是一個對一般人及學者都感而有趣的議題。隨著全球化移民潮的發展,加速了對於外國人和外國語的恐懼,人們害怕語言受外移民者的母語影響。但事實是,移民者的母語受到第二語言影響較大。

我讀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的〈On learning a language〉三

認知理論認為成人的第二語言學習,和小孩子習得其母語是有差異的。認知理論來自認知心理學,焦點在於語言習得中「普遍」(general)的認知過程,如遷移(transfer)、簡化(simplification)、概化(generalization)和重建(restructuring)。

我讀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的〈On learning a language〉二

普世語法假說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基因會決定其容量;語言的學習由生理/物機制掌管;最終的語言式都是語言的功能,來自固定抽象原則;每種語言有其「參數」,人們基於其語言資料予以「設定」;「核心語法」(core grammar)屬於普世語法,「邊緣語法」(peripheral grammar)則包含不在普世語法的語言特徵;核心語法比邊緣語法容易習得。小孩子必需去選取合適的語言資料,才能夠將這個參數設定正確。普世語法也受到許多挑戰,有人認為它僅止於第一語言或核心語法;也有人認為小孩和成人的認知過程不一樣,學習語言的動機和態度也不一樣。

我讀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的〈On learning a language〉一

關於語言習得的理論,從實證觀點為一端,到另一端可能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認為,人們有內隱的能力去進行語言的發展,人類天生就被預設能夠發展語言系統。抱持這樣子觀點的人,又可以稱是自然主義(nativist或innateness),這剛好是相對於行為主義(behaviorist或environmentalist)。行為主義是認為「經驗」對於語言學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