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檢定的能力指標

 人力銀行說市面上有三套泰語檢定考試,這三套泰語檢定是在測驗什麼?

測驗的目的有分為成就測驗和能力測驗,成就測驗是指定範圍內的測驗,能力測驗則要有能力指標作為參照。泰語檢定用來測驗泰語能力顯然是屬於後者。檢查三套泰語檢定的能力指標就可以知道分別在測驗什麼。

有兩套是以母語者的語言能力為指標,一個是泰國教育部的泰語能力考試(Thai Competency Test),另一個是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的泰國語文檢定測驗。前者的能力指標為:入門級、小學程度(一至三年級)、小學程度(四至六年級)、國中程度(國一至國三)、高中程度(高一至高三)、母語者;後者的能力指標則有:小學程度(一至二年級)、小學程度(三至四級)、小學程度(五至六級)。

另一套則是以外語或者二語者的語言能力為指標,是朱拉隆功大學詩琳通泰語中心的泰語能力考試(The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oficiency Test of Thai as a Foreign Language (CU-TFL))。因為是以外語者或二語者的語言能力為指標,因此可以和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和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等的語言能力指標對應,對應情況如下:



CEFR在中文維基百科的六個等級說明如下: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為CEFR國際語言標準接軌,該單位的語言考試華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CFL)有三等六級:入門級(A1)、基礎級(A2)、進階級(B1)、高階級(B2)、流利級(C1)、精通級(C2)。2017年開始又增加準備1級(P1)和準備2級(P2),共四等八級。四等的能力指標如下:

準備一二級(P1、P2):著重在測知語言基本單位的辨識能力。
入門基礎級(A1、A2):著重在測知日常生活的一般簡易溝通能力。
進階高階級(B1、B2):著重在測知語言段落裡的理解分析能力。
流利精通級(C1、C2):著重在測知語言使用的廣度和精熟度。

準備級的目標在於測知語言基本單位的辨識能力,因此在聽力和閱讀的能力有以下指標:

聽力:
在發音清晰、語速緩慢、可重聽,且有語境支持的情況下,能辨別/聽懂出日常生活中與個人切身相關的高頻詞彙。

閱讀:
在可重複閱讀且有語境支持的情況下,能辨別/理解出日常生活中與個人切身相關的高頻詞彙。

檢定也許可以證明自己!但是透過CEFR和TOCFL準備級的描述,自我檢定又何嘗不是一個途徑?

語言教育裡的文化教學

3girl-ready 
語言教育裡頭的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一樣,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新一波的教學取徑會對舊的教學取徑再補充、再修正而重新對文化教學再一次概念化。Crozet, Liddicoat, Lo Bianco & others (1999a) 按照發展的順序,將文化教學分為四類:文學取徑、文化研究取徑、文化實踐取徑以及跨文化語言教學。

為什麼泰語需要區分中、高、低聲母/子音/輔音?

梵語裡頭在五個發音位置和五個發音方式是完美的配對,剛好有五乘五個子音。泰語的書寫順著梵語和高棉語的發展在700年有了古泰語的雛型,原本五個發音方式,只剩下三個發音方式,中子音發音時會有阻斷,高子音則會送氣,低子音則有聲帶的振動。有人把這個稱為「忠實轉寫梵語借詞」(https://disp.cc/b/153-HQj)。

雙語國家是語言教育政策?還是經濟發展的手段?

台灣人講「雙語」的時候,直覺的反應就是「華語」和「英語」,把「雙語」和「國家」放在一起之後,就變成是以華語和英語作為兩個普遍在社會上使用的語言。

「雙語」最先是用來指稱移民的小孩,繼承了母國的語言同時學習移居地的語言,這些小孩子可以使用兩種語言,所以被稱為雙語者。對這些小孩子來說,在學校的學習沒問題的話也就和其它小孩子一樣快樂地成長,倘若在學校的學習如果有問題,母國的語言是很明顯的特徵,如果他移居地的語言又存在明顯的缺失時,他就會被貼上「雙語」的標籤。因為移民的小孩是雙語,所以學校的學習會有諸多問題。「雙語」對自拉丁美洲、歐洲或亞洲,生長在美國的移民小孩而言,排除了許多社會機會。

但是,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開始需要有外語翻譯的人材,「雙語」變成了是現成的人力,移居地的社會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對於移民小孩母國的語言教育成本,只要讓移民的小孩學會移居地的語言,母國的語言就是現成的。由於經濟貿易的需求,「雙語」又給了這些可以使用兩種語言的小孩有了許多社會參與的機會。

「雙語」最理想的狀態是,爸爸一個語言、媽媽一個語言,小孩子自然而然就是會兩種語言。台灣許多新住民的家庭都有這樣的條件,爸爸講華語、媽媽講越南語,雙語國家自然而然就存在。即使爸爸、媽媽講閩南語,以目前台灣的社會環境來看,小孩子也可以變成是閩南語和華語的雙語者。曾經有研究指出,閩南語華語的自然雙語小孩比起華語英語雙語幼稚園的後天雙語小孩,前者在詞彙學習的擴展能力是更好。

台灣本來就是雙語社會,是一個以華語為主,輔以任何一個語言(越南語、印尼語、閩南語、客家語)的雙語社會。以華語和英語作為兩個主要語言的「雙語國家」,只是把華語英語雙語幼稚園擴大成華語英語社會。那些從雙語幼稚園畢業的小孩子是否真得有比較好的語言能力?如果推動雙語社會,而消除了多元語言文化的環境,那怎麼還會是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

其實,新南向政策或雙語國家都只是為了經濟貿易,急就章地想要賺錢吧!

Mural in Del 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