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東南亞的發展與移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南亞的發展與移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我讀《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 Southeast Asia》二

中華會館@Melaka 海外華人組織大致上依以下四種關係連結在一起:地域、方言(compatriotism);親屬關係(kinship);共同儀式(corituality);兄弟會(brotherhood)。這些組織不會也無法完全複製舊有中國社會制度,而是有彈性地去符合移居地的需求。

我讀《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 Southeast Asia》三

Opium on Film "Dandy-Pacha" (France; 1908-1918) 在東南亞地區,華人資本的累積包括販賣鴉片、投資(穀物貿易或採錫),這些都生商的連結都是透過家族或方言的關係。較大的企業採用西方管理和財政技術到家族事業裡,小商店則販賣一些來自中國的日用品。儘管,現代企業管理會有外人進入管理階層,但事業的繼承仍多是由家族的男性,外人只從事較低下的工作。於是就讓人認為華人有族群排斥或族群優越感的印象。

我讀《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 Southeast Asia》一

Peranakan Houses - Koon Seng Road Singapore 交通和通訊的革新使往返的旅行、匯款變得更便宜、更快、更安全。同時,在東南亞地區,政治和經濟上的限制,使得移民對母國的連結幾乎中斷,戰亂或蕭條更強化了這樣的中斷。移民在與母國的連結中斷之後,開始產生各式各樣的社群、組織,《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 Southeast Asia》討論了一些華人移民在東南亞地區所建立的社群。

我讀《跨國投資與族群關係:印尼台商的研究》

照片 538東南亞地區除了有吸引外資的環境外,對於華人而言還有其擁有華人族群社群的地方特性,海外華人常常是台商跨國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之一,然而台商與當地華人的關係並非和諧,特別在印尼。曾嬿芬老師的《跨國投資與族群關係:印尼台商的研究》正好能夠說明這樣的現象:

我讀《後進者的全球化:移地的地域生產網絡建構與台商在東南亞的投資經驗》

照片 667經濟全球化有以下特徵:資金的投資往高利潤地區移動;企業以市場潛力和資源獲取為考量;資訊科技讓企業更容易全球佈局;個別消費者的品味和行為趨於一致。對台灣而言,1980年代中期之後在東南亞的投資經驗,是其在國際化、及跨界生產佈局的建立上所不可或缺的一環,儘管這是受到生產要素成本過高和先進國家客戶降價的壓力,被動到東南亞投資。

我讀《動員亞洲華人:東南亞台商的管理階層形構》

PIC_0205《動員亞洲華人:東南亞台商的管理階層形構》一文指出,台灣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時,十分依賴亞洲的華人,但這些亞洲華人人力資本是有地域的差別的,許多是在當地社會裡處在社會邊陲地位的華人。該文透過對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和中國大陸等地的台商進行深入訪談而撰寫而成。下面和大家分享摘要和心得:

我讀《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

葉亞來葉亞來是開發吉隆坡的重要人物之一,不過若從剝削理論來看,葉亞來就是吉隆坡的郭台銘。另外,有個制度由「甲必丹」作為華人領袖,其由殖民政府任命,通常是馬來王候推舉或華人各方言族群提名,我想這也加強葉亞來剝削馬來人和華人的態勢。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人口轉型及社會變遷模式》

intl_sameness 《東南亞多元與發展》是李美賢老師與楊昊博士翻譯《Southeast Asia -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中譯本,也是在東南亞研究所一年級必修課「現代東南亞研究」的教科書。剛剛讀完了第四章《人口轉型及社會變遷模式》,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筆記: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

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前一陣子,勞委會打算提高基本薪資的時候,有一股反對的聲音指稱「提高基本薪資,只有外勞受惠,一般本來薪水就比較高的受薪階級,不會有影響。」這個看似正確,其實正是乎略了「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下面為我閱讀「移民帶經濟利益」的筆記心得:

我讀《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ration and Development》一

Michael_Kearney 根據Kearney的《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ra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遷徙大致有三個理論取向,它們分別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理論、依賴(dependency)理論和接合(articulation)理論。下面分享這三個理論取向: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論是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也很難可以一言以蔽之地說為什麼人們會遷徙。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

大陸探親 原本我以為《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會討論的是每個遷徙目的地的差別,這一章寫了一些移民選擇目的地的依據,也披露有一些遷徙目的地對移民的態度和政策,不過更大的收穫是看到一些正規進入他國國境的方法。溯人類歷史長河的源,在沒有國家、沒有國界的時候,人們的往返、遷徙是自由無拘束的;但有了現代國家之後,就產生了國界,透過護照查驗是出入國境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還有很多人類的遷徙是看了《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才認識的。下面和大家分享筆記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