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的糾音:抓「最小配點」(minimal pairs)放「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取自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

「音素」或「音段」是語音最基本的單位。音素有兩種,一是「音位」(phoneme),一是「非音位」(nonphonemic phone),「音位」指具有區別語義功能的音素;非音位性質的音素,則為某音位的同位音(allophone)或變體音(variatant)。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音結構〉

語音最小的單位稱為「音素」(phone),而我們透過語音符號去代表每一個音素,則稱為「音段」(segment)。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遞繫句〉

遞繫句(serial verb construction)指含二個或二個以上並列的動詞片語或子句的句子,而片語和子句之間,並沒有特別記號表示文法關係。依語意可以分為四類: